| 摘要 | 第1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2页 |
| ·TiO_2的结构特征及光催化原理 | 第14-17页 |
| ·TiO_2晶体结构 | 第14-15页 |
| ·TiO_2能带结构 | 第15-16页 |
| ·TiO_2光催化作用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TiO_2光催化技术研究中的的主要问题 | 第17-18页 |
| ·量子效率低且光谱响应范围窄 | 第17页 |
| ·光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缺陷 | 第17页 |
| ·光催化剂的易失活难回收 | 第17-18页 |
| ·降解污染物中间体的复杂性及其机理研究的局限性 | 第18页 |
| ·高浓度废水处理的局限性 | 第18页 |
| ·高效大型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| 第18页 |
| ·纳米TiO_2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 | 第19页 |
| ·水热法 | 第19-20页 |
| ·液相沉淀法 | 第20页 |
| ·气相法 | 第20页 |
| ·超声法 | 第20-21页 |
| ·纳米TiO_2掺杂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| ·贵金属沉积 | 第21-22页 |
| ·离子掺杂 | 第22-23页 |
| ·半导体复合 | 第23-24页 |
| ·表面光敏化 | 第24页 |
| ·纳米TiO_2的应用 | 第24-27页 |
| ·废水处理 | 第25页 |
| ·大气净化 | 第25-26页 |
| ·杀菌 | 第26页 |
| ·超亲水性及自清洁 | 第26页 |
| ·太阳能电池 | 第26-27页 |
| 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9-32页 |
| 第二章 氮掺杂介孔TiO_2纳米晶的超声模板法制备、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| 第32-51页 |
| ·氮掺杂TiO_2研究概述 | 第32-37页 |
| ·模板法制备纳米TiO_2研究概述 | 第32-34页 |
| ·氮掺杂TiO_2研究的兴起 | 第34-35页 |
| ·本章的立意及创新点 | 第35-37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7-41页 |
| ·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37-38页 |
| ·氮掺杂介孔TiO_2纳米晶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| ·氮掺杂介孔TiO_2纳米晶的表征 | 第39-40页 |
| ·光催化活性评价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8页 |
| ·焙烧温度对TiO_2纳米晶晶型的影响 | 第41页 |
| ·BET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XPS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pH值对TiO_2纳米晶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| ·水热温度对TiO_2纳米晶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| 第三章 热稳定性硅掺杂介孔TiO_2纳米晶的制备、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| 第51-69页 |
| ·引言 | 第51-53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3-56页 |
| ·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53-54页 |
| ·制备流程 | 第54页 |
| ·表征手段 | 第54-55页 |
| ·光催化活性评价 | 第55-5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5页 |
| ·掺硅量对TiO_2织构性能以及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·XRD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BET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FT-IR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·热重-示差量热(TG-DSC)分析 | 第61-62页 |
| ·光催化活性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·TOC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| 第四章 钇、氮共掺杂介孔TiO_2纳米晶的制备、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| 第69-84页 |
| ·前言 | 第69-7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71-74页 |
| ·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71-72页 |
| ·制备流程 | 第72页 |
| ·表征手段 | 第72-73页 |
| ·光催化活性评价 | 第73-74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74-81页 |
| ·XRD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BET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| 第75-76页 |
| ·FT-IR分析 | 第76-77页 |
| ·TEM分析 | 第77-78页 |
| ·XPS分析 | 第78-79页 |
| ·光催化活性评价 | 第79-8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7页 |
| ·结论 | 第84-85页 |
| ·展望 | 第85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-8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| 第88-89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