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7页 |
1. BVDV的概述 | 第11-12页 |
2. BVDV形态和理化学特性 | 第12页 |
3 BVDV分子生物学特点 | 第12-15页 |
·BVDV基因组结构 | 第12-13页 |
·BVDV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4. 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 | 第15-16页 |
5. BVDV流行原因分析 | 第16-17页 |
·BVDV基因型的多样性 | 第17页 |
·BVDV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复杂性 | 第17页 |
·交叉感染 | 第17页 |
6. BVDV的临床症状及致病机理 | 第17-20页 |
·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 | 第17-18页 |
·粘膜病 | 第18页 |
·繁殖障碍 | 第18-19页 |
·免疫抑制 | 第19页 |
·血小板减少症 | 第19-20页 |
7. BVDV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·抗体诊断 | 第20-21页 |
·抗原诊断方法 | 第21-23页 |
8. 我国BVDV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·国内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 | 第23-26页 |
9.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7-37页 |
1. 材料 | 第28-30页 |
·样品来源和处理 | 第28页 |
·细胞系和毒株 | 第28-29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9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29页 |
·引物 | 第29-30页 |
2. 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双抗夹心ELISA方法 | 第30页 |
·MDBK细胞的培养条件与传代 | 第30-31页 |
·病毒的增殖 | 第31页 |
·样品RT-PCR检测 | 第31-33页 |
3. 结果 | 第33-36页 |
·双抗夹心ELISA检测抗原 | 第33页 |
·疑似BVDV样品的RT-PCR检测 | 第33-36页 |
4. 讨论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分离株的生物特性研究 | 第37-42页 |
1. 材料 | 第37-38页 |
·毒株、细胞系 | 第37-38页 |
·细胞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| 第38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8页 |
2. 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病毒的传代培养 | 第38页 |
·间接免疫荧光实验(IFA) | 第38-39页 |
·细胞培养物超薄切片的制备及负染电镜观察 | 第39页 |
3. 结果 | 第39-40页 |
·病毒在细胞上的病变观察 | 第39页 |
·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| 第39页 |
·病毒负染电镜观察 | 第39-40页 |
4. 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分离株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基因分型 | 第42-53页 |
1. 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分离株 | 第43页 |
·试剂、载体和菌种 | 第43页 |
·引物 | 第43-44页 |
2. 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病毒模板的制备 | 第44页 |
·PCR扩增 | 第44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44-45页 |
·PCR产物的纯化 | 第45页 |
·PCR产物的克隆 | 第45-46页 |
·基因序列测定 | 第46页 |
·基因序列的剪接与分析 | 第46页 |
3. 结果 | 第46-52页 |
·分离株5'-UTR、Npro、E2和NS2-3基因的扩增 | 第46-49页 |
·5’-UTR、Npro、E2和NS2-3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进化树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N~(pro)、E2和NS2-3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| 第50-52页 |
4. 讨论 | 第52-53页 |
全文总结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