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对中专新生攻击性的影响的干预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6页
目录第6-9页
引言第9-10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第10-24页
   ·关于攻击性的研究概况第10-16页
     ·攻击性的定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·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、内隐攻击性的区别与联系第11-12页
     ·攻击性的测量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攻击性的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·关于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概况第16-21页
     ·情绪调节的定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情绪调节能力定义的提出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·关于攻击性与情绪调节能力关系的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·关于改善个体攻击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培养个体的高级情感第22页
     ·沙盘游戏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移情训练第23页
     ·情绪管理治疗第23页
     ·愤怒控制第23-24页
第二章 问题提出及研究的假设、目的及意义第24-27页
   ·问题提出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中专新生攻击性实证研究的局限第24页
     ·情绪调节能力研究的局限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中专新生攻击性与情绪调节能力关系研究的局限第25页
     ·从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方面降低个体攻击性的团体干预研究的局限第25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25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25-26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26-27页
     ·理论意义第26页
     ·实践意义第26-27页
第三章 中专新生攻击性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查研究第27-45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27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27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28页
     ·施测程序第28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28-29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29-37页
     ·《攻击性问卷》的数据处理第29-32页
     ·《情绪调节能力问卷》的数据处理第32-35页
     ·中专新生攻击性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第35-37页
   ·讨论第37-44页
     ·关于中专新生攻击性情况的讨论第37-40页
     ·关于中专新生情绪调节能力情况的讨论第40-43页
     ·中专新生攻击性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第43-44页
   ·结论第44-45页
第四章 中专新生攻击性的干预研究第45-66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45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4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程序第45-51页
     ·被试的筛选第45-46页
     ·被试的确定第46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46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研究程序第47-50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50-5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1-59页
     ·实验组-控制组前测统计分析结果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实验组前后测统计分析结果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控制组前后测统计分析结果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实验组-控制组后测统计结果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实验组后测、追踪测量统计结果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·实验组前测、追踪测量统计结果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团体活动评估第57-59页
   ·讨论第59-65页
     ·团体干预结果的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·情绪调节能力团体辅导的有效性第61-65页
   ·结论第65-66页
第五章 结论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·研究结论第66页
   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1页
附录第71-93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93-94页
致谢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文革时期版画宣传画的语言符号研究
下一篇:大学生身体意象、完美主义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