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12页 |
| ·高分子混凝剂的研制与应用 | 第12-15页 |
| ·聚铁高分子絮凝剂的研制与应用 | 第13-14页 |
| ·利用废渣制备聚铁盐絮凝剂 | 第14页 |
| ·Fe(Ⅲ)的水解反应 | 第14-15页 |
| ·分形理论 | 第15-19页 |
| ·分形理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9-24页 |
| ·絮体模型模拟 | 第19-21页 |
| ·絮凝体分形结构动力学生长模型 | 第21页 |
| ·分形维数 | 第21-23页 |
| ·利用分形维数研究混凝机理 | 第23页 |
| ·分形理论在混凝中的展望 | 第23-24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意义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| ·课题提出的意义 | 第24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·课题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章 聚硅铁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| 第26-30页 |
| ·概述 | 第26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26页 |
| ·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粉煤灰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27页 |
| ·聚硅铁混凝剂的制备 | 第27页 |
| ·混凝剂水力参数的确定 | 第27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絮体生长模型的模拟 | 第30-44页 |
| ·概述 | 第30页 |
| ·模拟絮凝体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絮体模型的模拟 | 第31-43页 |
| ·DLA(Diffusion Cluster Aggregation)模型 | 第31-39页 |
| ·DLCA(Diffusion—Limited Cluster Aggregation)模型的模拟 | 第39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铅絮体的分形维数测定与仿真模拟 | 第44-56页 |
| ·概述 | 第44页 |
| ·实验 | 第44-45页 |
| ·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44-4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| ·分形维数的测定 | 第45-50页 |
| ·不同投加量下絮体分形维数的测定 | 第45-47页 |
| ·不同pH 值下分形维数的测定 | 第47-50页 |
| ·实测絮凝体与模拟结果对比 | 第50-55页 |
| ·不同投加量下实测絮凝体与模拟结果对比 | 第50-52页 |
| ·不同pH 值下实测絮凝体与模拟结果对比 | 第52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聚硅铁混凝机理探讨 | 第56-66页 |
| ·概述 | 第56-57页 |
| ·聚硅铁混凝剂结构外貌特征 | 第57-59页 |
| ·聚硅铁混凝剂扫描电镜结构特征 | 第57页 |
| ·聚硅铁混凝剂粒径分布 | 第57-58页 |
| ·聚硅铁混凝剂红外(IR)结构特征 | 第58-59页 |
| ·利用分形絮体模型研究混凝机理 | 第59-63页 |
| ·DLA 模型的形成过程 | 第59-60页 |
| ·DLCA 模型的形成过程 | 第60页 |
| ·不同投加量对混凝机理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| ·不同pH 值对混凝机理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| ·聚硅铁混凝剂混凝机理 | 第63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| 第六章 分形维数在混凝中的应用 | 第66-78页 |
| ·概述 | 第66页 |
| ·实验 | 第66页 |
| ·分形维数与去除率、絮体表面微观形貌的关系 | 第66-73页 |
| ·不同投加量下分形维数与去除率之间的关系 | 第66-67页 |
| ·不同投加量下分形维数与絮体表面微观形貌的关系 | 第67-70页 |
| ·不同pH 值下分形维数与铅离子去除率的关系 | 第70页 |
| ·不同 pH 值下分形维数与絮体表面形貌的关系 | 第70-73页 |
| ·分形维数对混凝中能耗分配优化的分析 | 第73-77页 |
| ·实验水力参数 | 第73-74页 |
| ·能耗分配实验 | 第74-7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8-80页 |
| ·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·建议 | 第79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-88页 |
| 附录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