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四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分析与评价研究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国内外水环境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外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现状 | 第11页 |
| ·我国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水质现状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| ·国内外水质评价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| ·现有水质评价方法及特点 | 第13-15页 |
| ·水质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6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意义、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南四湖流域概况 | 第19-29页 |
| ·南四湖流域自然概况 | 第19-25页 |
| ·南四湖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| 第19-20页 |
| ·气候 | 第20-22页 |
| ·地质特征 | 第22页 |
| ·入湖河流概况 | 第22-25页 |
| ·南四湖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5-29页 |
| ·社会概况 | 第25-26页 |
| ·经济概况 | 第26-29页 |
| 第三章 南四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分析与评价 | 第29-58页 |
| ·水质监测 | 第29-31页 |
| ·监测断面的布设 | 第29页 |
| 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·水质评价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 | 第31-32页 |
| ·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| 第32页 |
| ·水质级别的判定 | 第32-33页 |
| ·监测结果与单因子分析 | 第33-47页 |
| ·监测结果 | 第33-36页 |
| ·各监测断面单因子分析 | 第36-47页 |
| ·水质综合评价 | 第47-56页 |
| ·各河流综合水质年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8-52页 |
| ·主要入湖河流综合水质对比分析 | 第52-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| 第四章 南四湖主要入湖河流富营养化评价 | 第58-62页 |
| ·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| 第58-59页 |
| ·改进的评价方法理论思路 | 第58页 |
| ·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| 第58-59页 |
| ·改进的评价方法在南四湖入湖河流中的应用 | 第59-61页 |
| ·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| 第60页 |
| ·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五章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水质 | 第62-70页 |
| ·水质预测方法的选择 | 第62-63页 |
| ·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63-64页 |
| ·GM(1,1)预测模型在入湖河流中的应用 | 第64-69页 |
| ·灰色GM(1,1)用于东鱼河的水质预测 | 第64-67页 |
| ·NH3-N 和TN 预测模型的改进 | 第67-68页 |
| ·预测结果 | 第68-6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第六章 南四湖流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| 第70-74页 |
| ·污染原因分析 | 第70-71页 |
| ·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河流污染严重 | 第70页 |
| ·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| 第70-71页 |
| 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| 第71页 |
| ·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| 第71页 |
| ·污染防治对策与治理措施 | 第71-74页 |
| ·入湖河流污染控制 | 第71-72页 |
| ·面源污染治理 | 第72页 |
| ·全面恢复流域生态系统功能 | 第72-73页 |
| ·制定管理条例,加大执法力度 | 第73-74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| ·结论 | 第74-75页 |
| ·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2页 |
| 附录 | 第82页 |
| 一、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2页 |
| 二、在校期间参加的项目 | 第82页 |
| 三、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