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农业面源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| 第17页 |
·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3 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| 第18-21页 |
·源头控制 | 第18-19页 |
·源头养分迁移途径控制 | 第19-21页 |
·构建生态沟渠 | 第19-20页 |
·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| 第20页 |
·多水塘技术 | 第20-21页 |
·沟渠底泥清淤 | 第21页 |
·综合控制措施 | 第21页 |
4 氮、磷在农田排水沟渠中的转化机理 | 第21-23页 |
·排水沟渠中氮的迁移转化 | 第21-22页 |
·排水沟渠中磷的迁移转化形式 | 第22-23页 |
5 研究思路与方案 | 第23-26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生态沟渠氮、磷输出规律研究 | 第26-34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7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27页 |
·样品测定方法 | 第27-2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生态沟渠水体中氮、磷的输出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总氮、总磷沿生态沟渠的变化规律 | 第29页 |
·总氮、总磷在植物区断面随时间变化规律 | 第29-30页 |
·生态沟渠水体中氮、磷含量的季节变化 | 第30-31页 |
3 讨论 | 第31-32页 |
4 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对氮、磷的吸收与拦截效应 | 第34-4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区概况 同第二章1.1 | 第34页 |
·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| 第34-35页 |
·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| 第3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| 第35-36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的氮、磷浓度及其分配 | 第36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氮、磷累积量及其分配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全年可去除的氮和磷总量 | 第37-38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区对泥沙颗粒拦截比较 | 第38页 |
·不同水生植物区对泥沙及其氮、磷的拦截 | 第38-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0页 |
·水生植物拦截氮、磷的能力 | 第39-40页 |
·生态沟渠拦截泥沙氮、磷养分的能力 | 第40页 |
4 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生态沟渠水生植物光合特性与 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| 第42-49页 |
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研究地概况 同第二章1.1 | 第42页 |
·研究与统计方法 | 第42-4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铜钱草、水生美人蕉净光合速率及其生态生理因子的日变化 | 第43-45页 |
·铜钱草、水生美人蕉光合作用与氮磷去除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简单相关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逐步回归分析 | 第46页 |
·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| 第46页 |
3 讨论 | 第46-47页 |
4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生态沟渠水生植物收割对氮磷的拦截效果 | 第49-57页 |
1 试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试验区概况 同第二章1.1 | 第49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49页 |
·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底泥样品 | 第49-50页 |
·湿地水样 | 第50页 |
·植物样品 | 第50页 |
·样品分析方法 | 第50页 |
·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| 第50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4页 |
·水生植物收割对沟渠底泥氮去除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水生植物收割对沟渠底泥磷去除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水生植物收割对底泥pH值及有机质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水生植物收割对沟渠水体氮、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收割对沟渠植物氮、磷含量的影响 | 第54页 |
3 讨论 | 第54-56页 |
4 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生态沟渠底泥对磷吸附能力研究 | 第57-6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8页 |
·研究区概况 与第二章1.1 同 | 第57页 |
·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磷等温吸附试验 | 第58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生态沟渠底泥理化特性 | 第58-60页 |
·生态沟渠底泥磷的吸附参数 | 第60-61页 |
·磷吸附能力与底泥属性之间的相关性 | 第61-62页 |
3 讨论 | 第62-65页 |
·水生植物对生态沟渠底泥属性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生态沟渠底泥对磷的吸附与截留效应 | 第63-65页 |
4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七章 梭鱼草拦截沟渠中氮、磷的效果研究 | 第66-7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68页 |
·研究地概况 | 第66-67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67页 |
·评价指标 | 第67页 |
·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| 第67-6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2页 |
·沟渠不同断面拦截氮磷含量效果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沟渠水中雨后氮磷含量时间变化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沟渠梭鱼草氮磷含量及生物量季节变化 | 第70-71页 |
·梭鱼草最佳收割期的确定及收割覆盖 | 第71-72页 |
3 讨论 | 第72-73页 |
4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八章 沟渠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| 第74-82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74-76页 |
·试验区概况与处理 | 第74页 |
·样品采集和调查 | 第74-75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75页 |
·计算公式与数据处理 | 第75-7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6-79页 |
·水生植物覆盖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·水生植物覆盖对茶园杂草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·水生植物覆盖对茶园茶叶品质、产量的影响 | 第79页 |
3 讨论 | 第79-80页 |
·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 | 第79-80页 |
·水生植物覆盖对茶园生态效应的影响 | 第80页 |
4 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九章 结论及创新点 | 第82-86页 |
1 结论 | 第82-84页 |
2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84-85页 |
3 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8-99页 |
博士就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| 第99页 |
参加的研究项目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