峰峰矿区石窟寺调研及其保护性窟檐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.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的对象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16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石窟寺历史发展概况 | 第18-30页 |
2.1 石窟寺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8-19页 |
2.1.1 石窟寺的涵义 | 第18页 |
2.1.2 石窟寺的起源 | 第18-19页 |
2.2 石窟寺在我国发展 | 第19-27页 |
2.2.1 石窟寺在我国的发展起源 | 第19-20页 |
2.2.2 石窟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3页 |
2.2.3 各发展石窟寺历史特征 | 第23-25页 |
2.2.4 我国石窟寺分布概况 | 第25-27页 |
2.3 峰峰地区石窟寺历史发展概况 | 第27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峰峰矿区石窟寺调研分析与总结 | 第30-78页 |
3.1 峰峰自然历史概况 | 第30-31页 |
3.1.1 峰峰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| 第30页 |
3.1.2 峰峰矿区历史人文概况 | 第30-31页 |
3.2 峰峰矿区石窟寺选址布局 | 第31-39页 |
3.2.1 峰峰矿区石窟寺的分布 | 第31-33页 |
3.2.2 峰峰矿区石窟寺的选址 | 第33-36页 |
3.2.3 峰峰矿区石窟寺的布局 | 第36-39页 |
3.3 石窟寺功能空间类型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3.1 石窟寺功能类型 | 第39-40页 |
3.3.2 石窟寺空间类型 | 第40-45页 |
3.4 峰峰矿区石窟寺调研分析与总结 | 第45-76页 |
3.4.1 调研内容分析 | 第45-75页 |
3.4.2 峰峰矿区石窟寺窟龛类型分析 | 第75-7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4章 石窟寺破坏因素与保护方式分析 | 第78-92页 |
4.1 石窟寺破环因素分析 | 第78-82页 |
4.1.1 人为因素 | 第78-80页 |
4.1.2 自然因素 | 第80-81页 |
4.1.3 峰峰矿区石窟寺破坏因素分析 | 第81-82页 |
4.2 目前石窟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 | 第82-86页 |
4.2.1 石窟寺保护原则 | 第82-83页 |
4.2.2 石窟保护方法 | 第83-86页 |
4.3 保护性窟檐在石窟寺保护中的发展与应用 | 第86-90页 |
4.3.1 保护性窟檐在石窟寺保护中的作用 | 第86-87页 |
4.3.2 保护性窟檐的出现与发展 | 第87-88页 |
4.3.3 保护性窟檐的建设原则 | 第88-9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5章 峰峰矿区石窟寺保护性窟檐研究 | 第92-110页 |
5.1 峰峰矿区石窟寺的整体保护规划分析 | 第92-95页 |
5.2 .峰峰矿区石窟寺传统窟檐建筑 | 第95-102页 |
5.2.1 传统窟檐分类 | 第95-97页 |
5.2.2 峰峰矿区石窟寺传统窟檐分析 | 第97-101页 |
5.2.3 传统窟檐保护修缮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5.3 石窟寺保护性窟檐案例分析 | 第102-107页 |
5.3.1 大同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设计 | 第102-105页 |
5.3.2 四川广元千佛崖保护性窟檐 | 第105-106页 |
5.3.3 保护性窟檐案例总结 | 第106-107页 |
5.4 峰峰矿区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应用与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5.4.1 峰峰矿区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应用 | 第107-108页 |
5.4.2 峰峰矿区石窟寺保护性窟檐修建策略 | 第108-10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结论 | 第110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6页 |
附录 | 第116-12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| 第120-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