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1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、危害及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土壤重金属污染定义和来源 | 第12-13页 |
·土壤重金属Cd毒性及其危害 | 第13页 |
·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| 第13-14页 |
2 壤重金属形态和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及其影响因素 | 第14-17页 |
·土壤重金属的形态 | 第14-15页 |
·作物富集重金属的机理 | 第15页 |
·土壤重金属在水稻器官中积累与分配 | 第15-16页 |
·影响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因素 | 第16-17页 |
3 土壤重金属Cd在对水稻生长发育、光合生理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土壤重金属Cd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重金属对水稻叶片的光合生理的影响 | 第18页 |
4 作物产地重金属安全临界值 | 第18-19页 |
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临界值 | 第18页 |
·以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为临界值 | 第18-19页 |
·国家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-1995》中规定的临界值 | 第19页 |
5 本课题资金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、目的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·本课题资金来源 | 第19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| 第19-20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不同土壤类型下重金属Cd对杂交籼稻剑叶光合特性影响 | 第25-37页 |
引言 | 第25-26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6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6-27页 |
·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27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7-2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抽穗期剑叶净光合特征 | 第28-30页 |
·抽穗期剑叶荧光特性 | 第30-31页 |
·剑叶相对叶绿素含量(SPAD值 | 第31页 |
3 讨论与结论 | 第31-34页 |
·讨论 | 第31-32页 |
·结论 | 第32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不同土壤类型下杂交籼稻地上部器官对重金属Cd的富集特征 | 第37-47页 |
引言 | 第37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0页 |
·作物品种 | 第37-38页 |
·土壤类型 | 第38页 |
·土壤重金属处理 | 第38页 |
·盆栽试验 | 第38页 |
·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| 第38-40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4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不同土壤类型下Cd对水稻形态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不同土壤类型下籼稻地上部不同器官对Cd的富集特征 | 第41-42页 |
·籼稻地上部各器官之间Cd相关性 | 第42-43页 |
3 讨论与结论 | 第43-45页 |
·讨论 | 第43-44页 |
·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外源Cd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变化 | 第47-59页 |
引言 | 第47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47-48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48页 |
·监测指标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4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4页 |
·土壤交换态Cd含量 | 第49-50页 |
·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 | 第50-51页 |
·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 | 第51页 |
·土壤有机物结合态Cd含量 | 第51-52页 |
·土壤残渣态Cd含量 | 第52-53页 |
·土壤Cd五种形态含量 | 第53-54页 |
3 讨论与结论 | 第54-56页 |
·讨论 | 第54-55页 |
·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第五章 不同土壤类型下Cd在水稻籽粒中富集特征及其环境安全临界值 | 第59-69页 |
引言 | 第59-60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60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60页 |
·监测指标与方法 | 第60-61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6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4页 |
·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| 第61-62页 |
·水稻籽粒对土壤Cd的富集 | 第62-63页 |
·相关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水稻产地土壤Cd和Pb的安全临界值 | 第64页 |
3 讨论与结论 | 第64-66页 |
·讨论 | 第64-65页 |
·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69-75页 |
1 讨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2 本文创新点 | 第71-72页 |
3 主要结论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