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2页 |
| ·引言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| 第10页 |
| ·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0页 |
| ·论文的内容安排 | 第10-12页 |
| 2 理论背景 | 第12-38页 |
| ·粒子物理 | 第12-13页 |
| ·标准模型 | 第13-19页 |
| ·夸克和轻子 | 第15-16页 |
| ·相互作用 | 第16-17页 |
| ·标准模型面临的问题 | 第17-19页 |
| ·强子对撞机上的 B 物理 | 第19-25页 |
| ·Bc 介子 | 第25-35页 |
| ·Bc 介子质量谱 | 第25-26页 |
| ·Bc 介子衰变 | 第26-30页 |
| ·Bc 介子产生 | 第30-35页 |
| ·目前实验现状 | 第35-38页 |
| 3 LHC 实验和 CMS 探测器 | 第38-58页 |
| ·对撞机物理 | 第38页 |
| ·LHC 简介 | 第38-41页 |
| ·CMS 探测器 | 第41-58页 |
| ·内部径迹室探测器 | 第42-47页 |
| ·量能器系统 | 第47-52页 |
| ·μ子探测器 | 第52-54页 |
| ·CMS 磁场系统 | 第54-55页 |
| ·触发和数据判选 | 第55-58页 |
| 4 CMS 软件与谬子重建 | 第58-72页 |
| ·CMS 软件简介 | 第58-59页 |
| ·缪子重建 | 第59-65页 |
| ·单独缪子重建 | 第60-61页 |
| ·全局缪子重建 | 第61-62页 |
| ·Tracker 缪子重建 | 第62页 |
| ·缪子重建性能 | 第62-64页 |
| ·缪子触发 | 第64-65页 |
| ·基于实验数据求缪子触发效率(Tag&probe 方法) | 第65-72页 |
| ·Tag&probe 方法的原理 | 第65-66页 |
| ·Tag&probe 方法工具介绍 | 第66-67页 |
| ·Tag&probe 方法缪子效率测量 | 第67-72页 |
| 5 蒙特卡洛产生子 | 第72-80页 |
| ·引言 | 第72页 |
| ·Bc 产生的蒙特卡洛模拟 | 第72-77页 |
| ·GENXICC 产生子的更新 | 第77-80页 |
| 6 Bc→J/ψ+π的物理分析 | 第80-120页 |
| ·引言 | 第80页 |
| ·数据样本 | 第80-81页 |
| ·蒙特卡洛样本 | 第81-84页 |
| ·触发判选和事例选择 | 第84-96页 |
| ·触发判选 | 第84-85页 |
| ·事例选择 | 第85-90页 |
| ·信号本底分布 | 第90-92页 |
| ·拟合验证 | 第92-94页 |
| ·Sideband 剪除 | 第94-95页 |
| ·MC 选择结果 | 第95-96页 |
| ·微分截面测量 | 第96-116页 |
| ·接收度和效率 | 第97-113页 |
| ·微分截面 | 第113-116页 |
| ·系统误差 | 第116-120页 |
| 7 总结与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| ·全篇总结 | 第120-121页 |
| ·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121-122页 |
| 致谢 | 第122-12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4-130页 |
| 附录 | 第130-134页 |
| A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拟发表论文目录 | 第130页 |
| B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 | 第130-134页 |
| B.1 科研项目 | 第130页 |
| B.2 学术会议 | 第130-131页 |
| B.3 Tag&Probe 效率 | 第131-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