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3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| ·研究范式 | 第13-15页 |
| ·主要观点 | 第15-17页 |
| ·总体评价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区福利服务 | 第20-33页 |
| ·社会福利制度概述 | 第20-23页 |
| ·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0-22页 |
| ·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改革 | 第22-23页 |
| ·从实践而来的福利多元主义 | 第23-25页 |
| ·福利多元主义的的涵义 | 第24页 |
| ·福利多元主义的实践要求 | 第24-25页 |
| ·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区福利服务 | 第25-33页 |
| ·社区福利服务建设的国际经验 | 第25-27页 |
| ·社区福利服务的定位 | 第27-28页 |
| ·社区福利服务的范围 | 第28-30页 |
| ·社区福利服务实施路径 | 第30-33页 |
| 第三章 我国福利服务的转变:从单位福利到社区福利 | 第33-43页 |
| ·传统的单位福利 | 第33-34页 |
| ·建国初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| 第33页 |
| ·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与缺陷 | 第33-34页 |
| ·社会福利的转变期 | 第34-39页 |
| ·社会福利的发展 | 第35-38页 |
| ·社区福利的对接 | 第38-39页 |
| ·社区福利的成长 | 第39-43页 |
| ·快速发展的阶段 | 第39-41页 |
| ·概念混乱的阶段 | 第41页 |
| ·回归福利的阶段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上海模式 | 第43-54页 |
| ·国内发展社区福利服务的主要模式 | 第43-45页 |
| ·沈阳市沈河模式 | 第43页 |
| ·武汉市汉江模式 | 第43-44页 |
| ·青岛市市南模式 | 第44-45页 |
| ·上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总体设计 | 第45-49页 |
| ·目标与任务 | 第45-46页 |
| ·原则与思路 | 第46-48页 |
| ·服务内容 | 第48-49页 |
| ·上海构建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基本路径 | 第49-54页 |
| ·社区自治与多元参与 | 第49-50页 |
| ·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 | 第50-51页 |
| ·独立的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 | 第51页 |
| ·专列成项的财政支持 | 第51-54页 |
| 第五章 上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实证分析 | 第54-95页 |
| ·社区福利服务的供给情况 | 第54-73页 |
| ·服务供给的基本设置 | 第54-55页 |
| ·按服务提供对象分类的服务供给 | 第55-57页 |
| ·按服务接受对象分类的服务供给 | 第57-73页 |
| ·社区福利服务的实施效果 | 第73-91页 |
| ·抽样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| 第73-74页 |
| ·社区福利服务的满足情况 | 第74-91页 |
| ·评价与分析 | 第91-95页 |
| ·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| 第91页 |
| ·多元主体的供给模式 | 第91-93页 |
| ·居民互助的参与模式 | 第93-95页 |
| 第六章 完善上海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思考 | 第95-101页 |
| ·上海发展社区福利服务的障碍及其成因 | 第95-97页 |
| ·依赖政府主导 | 第95-96页 |
| ·缺乏居民参与 | 第96页 |
| ·部门沟通不良 | 第96-97页 |
| ·居民了解不足 | 第97页 |
| ·完善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| 第97-101页 |
| ·进一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 | 第97-98页 |
| ·培育社区福利服务志愿者 | 第98-99页 |
| ·整合利用各种福利服务资源 | 第99-100页 |
| ·引入福利经纪人制度 | 第100-101页 |
|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2-107页 |
| 附录:调查问卷 | 第107-11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112-113页 |
| 致谢 | 第113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