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 | 第13-17页 |
| ·农民工养老权益保障是重大民生难题 | 第13页 |
| ·农民工养老权益制度保障缺失明显 | 第13-17页 |
| ·2011年社会保险法使制度保障权益法律化 | 第17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17-19页 |
| ·文献回顾与综述 | 第19-22页 |
| ·农民工权益的界定 | 第19页 |
| ·农民工权益缺失原因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·农民工养老模式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上海“综保”和现行“三保”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| 第22-25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理论研究 | 第25-37页 |
| 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5-27页 |
| ·农民工 | 第25页 |
| ·农民工养老保险 | 第25-26页 |
| ·农民工权益 | 第26页 |
| ·制度设计 | 第26-27页 |
| ·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理论依据 | 第27-30页 |
| ·机会均等和农民工权益 | 第27-28页 |
| ·市民社会和农民工权益 | 第28-29页 |
| ·正义优先和农民工权益 | 第29-30页 |
| ·以人为本和农民工权益 | 第30页 |
| ·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理论探索 | 第30-33页 |
| ·理论探索走向科学发展 | 第30-32页 |
| ·理论探索走向系统 | 第32-33页 |
| ·国外保护进城农民权益的经验借鉴 | 第33-37页 |
| 第三章 上海社会保险”三保”并轨政策研究及效用评价 | 第37-59页 |
| ·上海社会保险”三保”并轨的必然性 | 第37-39页 |
| ·“三保”并轨养老保险的制度的实施效用评价 | 第39-44页 |
| ·弱化户籍差异 | 第39-40页 |
| ·缓解养老金给付压力 | 第40-42页 |
| ·更高层次的农民工权益保障 | 第42-44页 |
| ·上海社会保险”三保”并轨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| 第44-59页 |
| ·“三保”并轨主体情况简介 | 第44-48页 |
| ·“三保”并轨农民工参保意愿问题 | 第48-55页 |
| ·“三保”并轨企业负担能力问题 | 第55-59页 |
| 第四章 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拟 | 第59-75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 | 第59-61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原理 | 第59-60页 |
| ·基本DYNAMO方程 | 第60-61页 |
| 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| 第61页 |
| ·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营SD模型 | 第61-69页 |
| ·SD模型相关变量说明 | 第61-63页 |
| ·SD模型建立 | 第63-64页 |
| ·五年过渡期基金运营模拟结果 | 第64-66页 |
| ·养老保险2005-2035年运行仿真结果 | 第66-69页 |
| ·基于SD模型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拟敏感性分析57 | 第69-74页 |
| ·模型总结与改进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上海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研究 | 第75-99页 |
| ·建立上海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缘由 | 第75-81页 |
| ·体面生活标准--基于恩格尔系数的比较 | 第75-77页 |
| ·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 | 第77-79页 |
| ·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人群全覆盖 | 第79-81页 |
| ·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| 第81-87页 |
| ·上海财政具备基本负担能力 | 第81-82页 |
| ·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介绍 | 第82-86页 |
| ·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经验借鉴 | 第86-87页 |
| ·上海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| 第87-92页 |
| ·路径选择 | 第87-88页 |
| ·内容构建 | 第88-92页 |
| ·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操作要点 | 第92-96页 |
| ·关注农民工群体需求 | 第92-94页 |
| ·关注农民工群体全覆盖 | 第94-95页 |
| ·关注政策配套设施 | 第95-96页 |
| ·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分析 | 第96-99页 |
| 第六章 制度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配套措施探讨 | 第99-110页 |
| ·加大财政支出力度,提高养老支出水平 | 第99-101页 |
| ·政府的“保基本”责任 | 第99页 |
| ·财政对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| ·形成制度化的投入机制 | 第101页 |
| ·弹性调整企业缴费比例,减少企业缴费压力 | 第101-104页 |
| ·企业的承受能力与适合费率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| ·企业弹性缴费设计 | 第103-104页 |
| ·借鉴欧盟经验,统筹解决异地转移接续问题 | 第104-108页 |
| ·转移接续的欧盟经验借鉴 | 第104-105页 |
| ·统筹地区间的城乡转移 | 第105-108页 |
| ·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农民工参保意识 | 第108-110页 |
|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0-11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2-115页 |
| 附录 | 第115-11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119-120页 |
| 致谢 | 第120-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