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 
| 1 前言 | 第9-14页 | 
| ·活动构造研究的概况 | 第9-11页 | 
| ·研究工作的目标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 
| ·研究的现状、内容和工作思路 | 第11-14页 | 
| 2 贺兰山东麓断裂概况 | 第14-43页 | 
| ·大地构造位置 | 第14-15页 | 
| ·新生代区域构造及变形特征 | 第15-21页 | 
| ·青藏块体东北缘弧形构造区 | 第16-17页 | 
| ·银川贺兰山盆岭构造区 | 第17-21页 | 
| ·贺兰山东麓断裂带的分布、分段及其活动属性 | 第21-38页 | 
| ·头关-套门沟段(F1) | 第22-23页 | 
| ·紫花沟-插旗口段(F2) | 第23-28页 | 
| ·插旗口-大武口沟段(F3) | 第28-31页 | 
| ·简泉-王泉沟段(F4) | 第31-35页 | 
| ·王泉沟-柳条沟段(F5) | 第35-38页 | 
| ·新生代出露的地层 | 第38-43页 | 
| ·新近系(N) | 第38-39页 | 
| ·第四系(Q) | 第39-43页 | 
| 3 贺兰山东麓断裂的构造地貌面及其定量研究 | 第43-56页 | 
| ·地貌面构造定量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| 第43-45页 | 
| ·贺兰山东麓构造地貌面的形态和台地面的划分 | 第45-52页 | 
| ·洪积台地面的定量研究 | 第52-56页 | 
| 4 1739 年平罗8 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地表破裂带 | 第56-60页 | 
| ·平罗8 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| 第56页 | 
| ·平罗8 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 | 第56-60页 | 
| ·破裂类型 | 第57-58页 | 
| ·破裂范围 | 第58-60页 | 
| 5 贺兰山东麓断裂古地震研究 | 第60-79页 | 
| ·探槽古地震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| 第60页 | 
| ·单探槽分析 | 第60-79页 | 
| ·红果子沟探槽 | 第61-66页 | 
| ·郑官沟探槽 | 第66-69页 | 
| ·大石头沟北探槽 | 第69-73页 | 
| ·大石头沟南探槽 | 第73-79页 | 
| 6 总结 | 第79-81页 | 
| ·结论 | 第79页 | 
| ·不足之处 | 第79-81页 | 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 
| 附录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