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·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·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引导策略的研究 | 第10-13页 |
·国外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引导策略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简要评价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·历史研究法 | 第15页 |
·个案研究法 | 第15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、重点及难点 | 第15-17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·重点及难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概述 | 第17-25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内涵 | 第17-20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| 第17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种类 | 第17-20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| 第20-23页 |
·事件内容庞杂性 | 第20-21页 |
·事件传播主体阶层的复杂性 | 第21-22页 |
·事件影响范围宽广性 | 第22页 |
·事件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 | 第22-23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 | 第23-25页 |
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源众所关注 | 第23页 |
·社会群体要求更广泛的政治利益 | 第23-24页 |
·有关国家安全、民族团结等问题触发网民在网络上群集探讨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及发展趋势 | 第25-33页 |
·网络传播的概念及特征 | 第25-26页 |
·网络传播的内涵 | 第25页 |
·网络传播的特征 | 第25-26页 |
·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的过程 | 第26-29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源来自网友的调查 | 第26-27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议题以政治性为主 | 第27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媒介种类齐全 | 第27-28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受众主体多元化 | 第28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反馈迅速 | 第28-29页 |
·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 | 第29-33页 |
·多媒体跟进群体性事件 | 第29-30页 |
·事件中的主体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| 第30页 |
·事件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越来越大 | 第30-31页 |
·事件的表现方式日趋激烈且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的引导对策 | 第33-37页 |
·政府对网络讯息正面引导与疏通 | 第33-34页 |
·关注形成舆论之前的民意 | 第33页 |
·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| 第33-34页 |
·调动政府各部门的力量 | 第34页 |
·构建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渠道 | 第34-35页 |
·政府及时高效公开信息 | 第34页 |
·构建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 | 第34-35页 |
·加强舆论阵地的建设 | 第35页 |
·对传播者与网民的思想进行理性化引导 | 第35-36页 |
·政府制定完善的管理细则 | 第35页 |
·加强网民思想道德建设 | 第35-36页 |
·完善政府等利益表达机构的职能 | 第36-37页 |
·建立网民舆论的正常渠道 | 第36页 |
·建立正面引导舆论走向的制度机制 | 第36-37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37-39页 |
·论文研究的结论 | 第37-38页 |
·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过程复杂多样 | 第37页 |
·政府要加大力度引导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的走向 | 第37-38页 |
·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2-4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