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5页 |
| ·废玻璃再生轻石新材料 | 第11-12页 |
| ·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| ·关于建筑热桥的概述 | 第13-15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状况和建筑节能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外建筑节能和热桥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6-21页 |
| ·国外建筑节能和热桥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外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外关于建筑热桥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建筑节能和热桥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9-21页 |
| ·国内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| 第19-20页 |
| ·国内关于建筑热桥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的种类及特点 | 第21-24页 |
| ·外保温复合墙体形式 | 第22页 |
| ·内保温复合墙体形式 | 第22-23页 |
| ·夹心保温复合墙体形式 | 第23页 |
| ·自保温墙体形式 | 第23-24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| 第二章 混凝土框架柱热桥二维稳态传热分析 | 第26-43页 |
| ·温度场传热理论 | 第26-28页 |
| ·傅立叶定律 | 第26页 |
| ·热力学第一定律 | 第26-27页 |
| ·导热微分方程 | 第27页 |
| ·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| 第27-28页 |
| ·热桥传热的计算模型和假设条件 | 第28-30页 |
| ·热桥传热物理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·热桥传热数学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·热桥传热模型的假设条件 | 第30页 |
| ·温度场求解方法 | 第30-32页 |
| ·温度场求解方法综述 | 第30-31页 |
| ·运用ANSYS进行二维稳态热分析原理 | 第31-32页 |
| ·热桥部位温度场和热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| 第32-41页 |
| ·框架柱热桥构造及材料热工性能参数 | 第32-35页 |
| ·热桥柱二维稳态传热模拟结果分析 | 第35-41页 |
| ·外墙无保温 | 第35-36页 |
| ·外墙自保温体系 | 第36-38页 |
| ·外墙内保温体系 | 第38-39页 |
| ·外墙外保温体系 | 第39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章 混凝土框架柱热桥二维非稳态传热分析 | 第43-54页 |
| ·求解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的过程 | 第43-47页 |
| ·非稳态传热求解方法综述 | 第43-45页 |
| ·谐波分析法 | 第44页 |
| ·反应系数法 | 第44页 |
| ·Z传递函数法 | 第44页 |
| ·频域回归法 | 第44-45页 |
| ·数值分析法 | 第45页 |
| ·二维非稳态传热的数值计算 | 第45-47页 |
| ·导热微分方程 | 第45页 |
| ·运用ANSYS进行二维非稳态热分析过程 | 第45-47页 |
| ·热桥柱二维非稳态传热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7-52页 |
| ·同种保温形式热桥柱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特点 | 第47-50页 |
| ·外墙无保温 | 第47-48页 |
| ·外墙自保温体系 | 第48-49页 |
| ·外墙内保温体系 | 第49页 |
| ·外墙外保温体系 | 第49-50页 |
| ·不同保温形式热桥柱相同部位的温度变化特点 | 第50-51页 |
| ·保温板厚度不同对热桥柱部位温度变化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墙角处温度 | 第51-52页 |
| ·墙体主体部位温度 | 第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| 第四章 玻璃轻石保温板厚度及柱热桥截面形式对热桥传热的影响 | 第54-68页 |
| ·外墙外保温形式玻璃轻石保温板厚度优选 | 第54-62页 |
| ·不同保温层厚度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5-62页 |
| ·对玻璃轻石保温墙板经济厚度的算例分析 | 第62-64页 |
| ·理论公式 | 第62-63页 |
| ·算例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·柱截面形式改变对热桥传热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68-70页 |
| ·结论 | 第68-69页 |
| ·展望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