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文人园林中的太湖石石景艺术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.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·前人研究的不足 | 第9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0-13页 |
·太湖石与传统赏石文化 | 第10-11页 |
·太湖石与山水画论 | 第11-12页 |
·太湖石与传统掇山叠石 | 第12-13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3页 |
·研究对象和调研范围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对象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调研范围的限定 | 第14页 |
·研究样点的选取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2. 中国古典园林中太湖石石景营建历史演化概述 | 第16-23页 |
·勃兴于魏晋 | 第16-18页 |
·发展于唐宋 | 第18-20页 |
·全面成熟的盛唐之音 | 第18-19页 |
·宋朝的承继 | 第19-20页 |
·集大成于明末清初 | 第20-21页 |
·乾隆以降逐步衰败 | 第21-22页 |
·著名假山工匠及流派 | 第22-23页 |
3. 太湖石石景营建的影响因素 | 第23-30页 |
·传统哲学文化与太湖石 | 第23-24页 |
·道家混沌思想 | 第23-24页 |
·文人隐逸文化 | 第24页 |
·山水画论与太湖石 | 第24-28页 |
·“瘦皱透漏”四字论定品赏基调 | 第25-26页 |
·皴法推敲形质色纹 | 第26-27页 |
·“三远论”布置空间格局 | 第27-28页 |
·“以大观小”的高度写意 | 第28页 |
·与园林风格的整体成熟互为表里 | 第28-29页 |
·社会经济 | 第29页 |
·采石资源 | 第29-30页 |
4. 太湖石的审美属性 | 第30-37页 |
·太湖石写意化的自然美属性 | 第30-32页 |
·石形 | 第30-32页 |
·石态 | 第32页 |
·太湖石赖堆叠的人工美属性 | 第32-34页 |
·太湖石置石 | 第32-33页 |
·太湖石掇山 | 第33-34页 |
·太湖石叠山为融合自然与人工因素的媒介 | 第34-37页 |
·兼具山林之美,自然与工巧并重 | 第35页 |
·移天缩地,壶中天地 | 第35-36页 |
·兼容并包,有法无式 | 第36-37页 |
5. 江南文人园林中太湖石假山的空间布局 | 第37-51页 |
·基本格局 | 第37-38页 |
·因地制宜,度地兴筑 | 第37-38页 |
·主宾有序,疏密有致 | 第38页 |
·以近次远,分布高低 | 第38页 |
·与园林周边山林环境的关系 | 第38-40页 |
·园林整体中的假山平面布局形式 | 第40-47页 |
·散逸 | 第40-41页 |
·偏隅 | 第41-42页 |
·占心 | 第42-43页 |
·协水 | 第43-47页 |
·因借地宜,延山引水 | 第43-44页 |
·峰峦涧壑,水随山转 | 第44-45页 |
·交织相连,相映生辉 | 第45-47页 |
·假山内部空间组织 | 第47-51页 |
·假山主从关系 | 第47-48页 |
·假山内部组合单元 | 第48-51页 |
·水点步石,巅架飞梁 | 第49-50页 |
·洞隐穴藏,穿岩径水 | 第50-51页 |
·峰峦错落,漏月招云 | 第51页 |
6. 江南文人园林中太湖石石景营建手法 | 第51-65页 |
·借景 | 第51-60页 |
·借物象 | 第51-58页 |
·借他山之石 | 第51-53页 |
·借花木 | 第53-55页 |
·借建筑 | 第55-57页 |
·借水 | 第57-58页 |
·借空间 | 第58-59页 |
·借天时 | 第59-60页 |
·借情思 | 第60页 |
·引景 | 第60-62页 |
·组织游园路线 | 第61-62页 |
·渗透与引导 | 第62页 |
·亏蔽障景 | 第62-64页 |
·独立成景 | 第64-65页 |
7. 结语 | 第65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附图目录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