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化学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前言 | 第9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实施新课改的需要 | 第9-10页 |
·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| 第12-23页 |
·教学策略 | 第12-14页 |
·教学策略的涵义 | 第12页 |
·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| 第12-13页 |
·教学策略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·联系实际教学 | 第14-20页 |
·联系实际教学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·联系实际教学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5-20页 |
·有效教学 | 第20-23页 |
·有效教学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·有效教学的标准 | 第21-23页 |
第二部分 联系实际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7页 |
·发展视角 | 第23-24页 |
·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| 第23页 |
·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| 第23-24页 |
·认知视角 | 第24-25页 |
·信息加工心理学 | 第24页 |
·奥苏贝尔发现学习理论 | 第24页 |
·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人本视角 | 第25-27页 |
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| 第25页 |
·罗杰斯意义学习理论 | 第25-27页 |
第三部分 高中化学联系实际的调查及其分析 | 第27-36页 |
·调查过程 | 第27-28页 |
·问卷的编制 | 第27页 |
·问卷的实施 | 第27-28页 |
·调查结果 | 第28-36页 |
·联系实际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| 第28-30页 |
·学生联系实际的现状不容乐观 | 第30-31页 |
·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| 第31-32页 |
·对教师有机化学教学联系实际的建议 | 第32-36页 |
第四部分 高中化学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| 第36-51页 |
·一般性教学策略 | 第36-47页 |
·课前准备策略 | 第36-42页 |
·课堂实施策略 | 第42-45页 |
·课后组织策略 | 第45-47页 |
·特殊性教学策略 | 第47-51页 |
·各类化学知识教学策略的差异 | 第47-48页 |
·教学中“异常”事件的处理策略 | 第48-51页 |
第五部分 高中化学联系实际的教学案例 | 第51-67页 |
·“氨基酸·蛋白质·核酸”的教学设计 | 第51-58页 |
·课前教学的准备 | 第52-54页 |
·课堂教学设计及对应的教学策略 | 第54-58页 |
·课后教学组织 | 第58页 |
·“氨基酸·蛋白质·核酸”的弹性学案设计 | 第58-67页 |
·弹性学案的定义 | 第58页 |
·弹性学案的主要部分 | 第58-59页 |
·弹性学案的主要功能 | 第59-60页 |
·弹性学案的落实途径 | 第60-61页 |
·弹性学案的实例 | 第61-67页 |
第六部分 结论与反思 | 第67-69页 |
·结论 | 第67-68页 |
·反思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72-73页 |
附录 | 第73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