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·作物雄性不育性 | 第11-13页 |
·作物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| 第11页 |
·作物雄性不育性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·雄性不育性的分子分析 | 第12页 |
·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13页 |
·植物亚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叶绿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叶绿体基因组与雄性不育性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·叶绿体蛋白质组与雄性不育性的关系 | 第15页 |
·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| 第15-19页 |
·双向电泳 | 第16页 |
·生物质谱技术 | 第16页 |
·生物信息学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玉米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片光合参数测定 | 第19-24页 |
·材料 | 第19-20页 |
·玉米种植 | 第19页 |
·间苗 | 第19页 |
·授粉 | 第19-20页 |
·方法 | 第20页 |
·光合参数的测定 | 第20页 |
·光合参数值的统计 | 第2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净光合速率(Pn)的差异 | 第20-21页 |
·蒸腾速率(Tr)的差异 | 第21页 |
·气孔导度(Gs)的差异 | 第21-22页 |
·胞间二氧化碳浓度(Ci)的差异 | 第22-23页 |
·讨论 | 第23-24页 |
·关于光合作用 | 第23页 |
·关于气孔导度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玉米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片叶绿体的制备及其方法优化 | 第24-28页 |
·材料 | 第24页 |
·方法选择及条件优化 | 第24-25页 |
·叶绿体制备方法 | 第24页 |
·叶绿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| 第24-2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方法一结果 | 第25页 |
·方法二结果 | 第25-26页 |
·方法三结果 | 第26页 |
·蔗糖梯度离心 | 第26-27页 |
·讨论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玉米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绿体蛋白质的 SDS-PAGE 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材料及试剂 | 第28-2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8页 |
·试剂配制 | 第28-29页 |
·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方法 1 | 第29页 |
·方法 2 | 第29页 |
·方法 3 | 第29页 |
·方法 4 | 第29-30页 |
·方法 5 | 第30页 |
·方法 6 | 第30页 |
·方法 7 | 第30-3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纯化叶绿体的裂解及叶绿体蛋白的提取 | 第31页 |
·雄性不育系玉米叶片及其可育系叶片的 SDS 电泳图谱 | 第31-34页 |
·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关于叶绿体蛋白的提取 | 第34-35页 |
·关于 SDS 电泳的问题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玉米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绿体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| 第36-46页 |
·样品处理 | 第36页 |
·点样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4页 |
·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蛋白质查询 | 第38页 |
·蛋白质查找 | 第38-44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