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9页 |
| ·引言 | 第15-16页 |
| ·利用低速 ADC 实现的宽带信号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| ·Nyquist 采样 | 第16-17页 |
| ·非均匀采样 | 第17-18页 |
| ·压缩感知 | 第18-21页 |
| ·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研究概况 | 第21-27页 |
| ·基于似然函数的算法 | 第22-24页 |
| ·基于特征的算法 | 第24-27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27-29页 |
| 第二章 同步 NYQUIST 折叠接收技术 | 第29-39页 |
| ·引言 | 第29页 |
| ·NYFR 及其改进 | 第29-33页 |
| ·NYFR 原理 | 第29-31页 |
| ·基于校正源的 NYFR 的 LOS 同步 | 第31-32页 |
| ·基于 ZCR 时刻查找表的 NYFR | 第32-33页 |
| ·同步 NYFR(SNYFR) | 第33-38页 |
| ·SNYFR 结构 | 第34页 |
| ·SNYFR 信号流程及频率不混叠条件 | 第34-37页 |
| ·SNYFR 与带通采样的区别 | 第37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三章 SNYFR 输出信号参数估计 | 第39-72页 |
| ·引言 | 第39页 |
| ·MP 信号参数估计 | 第39-48页 |
| ·信号流程 | 第39-40页 |
| ·参数估计 | 第40-44页 |
| ·性能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·结论 | 第47-48页 |
| ·LFM 信号参数估计 | 第48-54页 |
| ·信号流程 | 第48-49页 |
| ·参数估计 | 第49-52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·左边带 LOS 接收的 LFM 信号参数估计 | 第54-61页 |
| ·输出信号的 NZ 存在性 | 第54-56页 |
| ·参数估计 | 第56-59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59-61页 |
| ·结论 | 第61页 |
| ·大周期 LOS 条件下 BPSK 信号参数估计 | 第61-65页 |
| ·算法原理 | 第61-64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64-65页 |
| ·结论 | 第65页 |
| ·多分量情况下 SNYFR 输出的参数估计 | 第65-71页 |
| ·三个信号混叠时的参数估计算法 | 第65-69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69-70页 |
| ·混叠信号参数估计思路 | 第70页 |
| ·SNYFR 输出信号识别 | 第70页 |
| ·结论 | 第70-71页 |
| ·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第四章 基于瞬时特性的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| 第72-104页 |
| ·引言 | 第72页 |
| ·基于相位差分的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| 第72-79页 |
| ·信号模型 | 第72-74页 |
| ·信号预处理 | 第74-76页 |
| ·信号识别流程 | 第76-77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77-78页 |
| ·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·基于 ZAM-GTFR 的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| 第79-93页 |
| ·信号的 ZAM-GTFR | 第79-87页 |
| ·特征参数 | 第87-88页 |
| ·识别流程及讨论 | 第88-91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91-93页 |
| ·结论 | 第93页 |
| ·基于 ZAM-GTFR 能量编码的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| 第93-102页 |
| ·QPSK 及 LFM-BPSK 信号的 ZAM-GTFR 性质 | 第93-94页 |
| ·信号的特征参数 | 第94-100页 |
| ·识别流程及讨论 | 第100-101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101-102页 |
| ·结论 | 第102页 |
| ·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| 第五章 基于非瞬时特性的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| 第104-136页 |
| ·引言 | 第104页 |
| ·基于模糊函数的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| 第104-121页 |
| ·信号的 AF | 第104-107页 |
| ·信号预处理 | 第107-113页 |
| ·识别流程 | 第113-117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117-121页 |
| ·结论 | 第121页 |
| ·基于 RD 的雷达信号脉内调制识别 | 第121-134页 |
| ·雷达信号的 RD 及 HT | 第121-130页 |
| ·特征参数 | 第130-131页 |
| ·识别流程 | 第131-132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132-134页 |
| ·结论 | 第134页 |
| ·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136-141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其意义 | 第136-139页 |
| ·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| 第139-141页 |
| 致谢 | 第141-1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2-151页 |
|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1-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