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托车后减震器阻尼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测试平台搭建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8-9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9-13页 |
| ·减震器阻尼特性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·减震器阻尼特性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完成的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减震器的三维实体模型及其工作原理 | 第15-25页 |
| ·引言 | 第15页 |
| ·SOLIDWORKS 简介及其特点 | 第15-16页 |
| ·减震器的构成及主要零部件的功能 | 第16-22页 |
| ·减震器的构成 | 第16-18页 |
| ·主要零件及作用 | 第18-22页 |
| ·减震阻尼器工作原理 | 第22-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3章 阻尼特性数学模型建立及仿真 | 第25-46页 |
| ·引言 | 第25页 |
| ·减震器阻尼特性概述 | 第25-26页 |
| ·摩托车后减震器阀片变形的分析与计算 | 第26-35页 |
| ·环形阀片大挠度变形分析 | 第27-31页 |
| ·摩托车后减震器复原阀片大挠度变形分析 | 第31-35页 |
| ·阻尼特性数学模型 | 第35-39页 |
| ·假设 | 第35页 |
| ·流体力学理论 | 第35-37页 |
| ·模型整体建模 | 第37-39页 |
| ·基于 SIMULINK 的数学模型仿真 | 第39-42页 |
| ·Simulink 简介 | 第39-40页 |
| ·仿真过程及结果 | 第40-42页 |
| ·阻尼特性与摩托车的匹配 | 第42-45页 |
| ·摩托车后悬架系统 | 第42-43页 |
| ·阻尼器与摩托车的匹配 | 第43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4章 双工位减震器示功试验台搭建 | 第46-64页 |
| ·引言 | 第46页 |
| ·示功试验平台整体构建 | 第46-50页 |
| ·动态测试系统组成 | 第46-47页 |
| ·示功试验实施标准 | 第47-48页 |
| ·示功试验台总体阐述 | 第48-50页 |
| ·硬件部分 | 第50-57页 |
| ·试验台架 | 第51-52页 |
| ·激振装置 | 第52-56页 |
| ·夹具 | 第56-57页 |
| ·传感器 | 第57页 |
| ·软件部分 | 第57-62页 |
| ·软件模块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·软件用户界面设计 | 第60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| 第5章 影响阻尼特性的因素以及试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4-70页 |
| ·引言 | 第64页 |
| ·影响阻尼特性的因素 | 第64-67页 |
| ·减震油液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| ·漏油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| ·关键零件的表面粗糙度、公差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| 第67页 |
| ·减震器内部杂质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| 第67页 |
| ·散热面积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| 第67页 |
| ·试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7-69页 |
| ·测试内容及结果 | 第67-68页 |
| ·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8-69页 |
| ·本章总结 | 第69-70页 |
| 结论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74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