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城市陪都建筑风貌的传承与再现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图表目录 | 第8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18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对象 | 第13-14页 |
·陪都文化 | 第13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 | 第13-14页 |
·陪都建筑风貌 | 第14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框架及思路 | 第17-18页 |
2 重庆城市陪都风貌建筑的价值和现状 | 第18-26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的价值 | 第18-21页 |
·延续城市历史 | 第18-19页 |
·传承历史文化 | 第19-20页 |
·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城市特色 | 第20-21页 |
·丰富城市形态 | 第21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| 第21-24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的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当今陪都风貌建筑面临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3 陪都和陪都文化 | 第26-42页 |
·陪都的定义 | 第26页 |
·陪都 | 第26页 |
·陪都的成立和影响 | 第26-35页 |
·重庆陪都成立的时代背景 | 第26-27页 |
·重庆自身优势条件 | 第27-29页 |
·陪都的确立 | 第29页 |
·陪都成立对重庆的影响 | 第29-35页 |
·重庆陪都文化的内容及特性 | 第35-41页 |
·陪都文化的起源 | 第35-36页 |
·陪都文化的主要内容 | 第36-39页 |
·陪都文化特性 | 第39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重庆城市陪都建筑风貌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2-54页 |
·抗战背景 | 第42-46页 |
·重庆陪都时期的抗战概况 | 第42-44页 |
·抗战对陪都建筑风貌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·多元文化的融合 | 第46-53页 |
·巴渝建筑文化的继承 | 第46-50页 |
·外来建筑文化的汲取 | 第50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5 重庆城市陪都风貌建筑及特征 | 第54-100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的布局及群体风貌特征 | 第54-60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布局特征 | 第54-56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的群体风貌特征 | 第56-60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类型及风貌特征 | 第60-74页 |
·政令建筑 | 第60-64页 |
·金融建筑 | 第64-66页 |
·医疗建筑 | 第66页 |
·文教建筑 | 第66-70页 |
·工业建筑 | 第70页 |
·居住建筑 | 第70-74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的形态特征 | 第74-89页 |
·巴渝风格的延续 | 第74-82页 |
·折中主义风格 | 第82-86页 |
·欧式风格 | 第86-89页 |
·陪都风貌建筑的外部空间特征 | 第89-98页 |
·外部空间的影响因素 | 第89-93页 |
·外部空间的界面 | 第93-96页 |
·外部空间组织特征 | 第96-9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6 重庆城市陪都建筑风貌的再现 | 第100-127页 |
·重庆城市陪都建筑风貌再现的目标和原则 | 第100-105页 |
·重庆城市陪都建筑风貌再现的目标 | 第100-103页 |
·重庆城市陪都建筑风貌的再现的原则 | 第103-105页 |
·重庆城市现状建筑陪都风貌的改造与更新 | 第105-117页 |
·对现状建筑改造的风貌定位及相关理论 | 第105-107页 |
·改造的建筑元素 | 第107-108页 |
·改造与更新的设计导则 | 第108-117页 |
·重庆陪都历史街区新建筑的设计 | 第117-126页 |
·陪都历史街区新建筑的形象 | 第118-122页 |
·重庆陪都历史街区新建筑设计手法 | 第122-1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6-127页 |
7 结语 | 第127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3页 |
附录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