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Contents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7页 |
·引言 | 第15-17页 |
·结构减震控制的必要性和对策 | 第15页 |
·结构减震控制的概念和类型 | 第15-17页 |
·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·利用材料的耗能机制研发阻尼器装置 | 第17-18页 |
·通过连接方式充分利用结构变形 | 第18-19页 |
·阻尼器的计算模型 | 第19-20页 |
·通过阻尼器的布置方式达到最优的减震效果 | 第20页 |
·设计计算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超高层结构体系 | 第21-22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可靠度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频域分析 | 第27-53页 |
·引言 | 第27页 |
·随机地震动模型 | 第27-32页 |
·平稳随机地震动 | 第28-29页 |
·非平稳随机地震动 | 第29-30页 |
·频率点的选取 | 第30-31页 |
·地震波的频谱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超高层伸臂体系的工程概况 | 第32-35页 |
·建筑结构信息 | 第32-33页 |
·PKPM模型、ETABS模型和MATLAB模型的对比 | 第33-35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阻尼器的位置及参数 | 第35-39页 |
·结构模型的考虑 | 第35-36页 |
·附加阻尼比 | 第36-38页 |
·阻尼器的位置及参数优化 | 第38-39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传递函数 | 第39-44页 |
·传递函数的推导 | 第39-42页 |
·传递函数的对比 | 第42-44页 |
·附加振型阻尼比 | 第44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随机响应分析 | 第44-51页 |
·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 | 第44-45页 |
·精细积分 | 第45-48页 |
·平稳随机地震动的随机响应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非平稳随机地震动的随机响应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时域分析 | 第53-79页 |
·引言 | 第53页 |
·无控结构模型的比较 | 第53-55页 |
·动力特性 | 第54页 |
·层间位移角 | 第54页 |
·楼层加速度 | 第54-55页 |
·小结 | 第55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策略 | 第55-58页 |
·减震机理 | 第55-56页 |
·减震策略 | 第56页 |
·阻尼器与柱串联时程分析模型 | 第56-58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仿真分析 | 第58-73页 |
·带线性黏滞阻尼器的新型消能伸臂体系分析 | 第58-63页 |
·带防屈曲支撑的新型消能伸臂体系分析 | 第63-73页 |
·两种类型阻尼器新型消能减震体系的对比 | 第73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时域与频域的对比分析 | 第73-77页 |
·均匀调制白噪声激励的微分李雅普诺夫方程 | 第73-75页 |
·Kanai-Tajimi谱激励结构的增广矩阵 | 第75-76页 |
·仿真对比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四章 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动力可靠度分析 | 第79-111页 |
·引言 | 第79页 |
·基于概率密度演化分析的动力可靠度理论 | 第79-92页 |
·经典Liouville方程 | 第79-80页 |
·线性结构概率密度演化方程 | 第80-84页 |
·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 | 第84-86页 |
·动力可靠度 | 第86-88页 |
·数值求解算法 | 第88-92页 |
·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的动力可靠度分析 | 第92-109页 |
·随机激励 | 第93-100页 |
·随机阻尼器参数 | 第100-102页 |
·随机质量 | 第102-104页 |
·随机阻尼比 | 第104-107页 |
·随机刚度 | 第107-10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五章 超高层新型消能伸臂体系工程实例 | 第111-121页 |
·引言 | 第111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111-112页 |
·消能伸臂的数量和位置 | 第112-113页 |
·黏滞阻尼器速度指数优化 | 第113-114页 |
·消能减震方案 | 第114-117页 |
·减震效果比较 | 第117-1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1-123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21-122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22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3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3-13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134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