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·研究缘起 | 第10-11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11-17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重点与难点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解读 | 第22-29页 |
·概念认知 | 第22-24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 | 第22页 |
·文化形象 | 第22-23页 |
·形象塑造 | 第23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与文化形象塑造 | 第23-24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蕴含的文化特征 | 第24-27页 |
·人才聚集的文人文化 | 第24-25页 |
·淡泊宁静的隐逸文化 | 第25-26页 |
·崇尚自然的山水文化 | 第26页 |
·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 | 第26-27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塑造的价值 | 第27-28页 |
·文化识别价值 | 第27页 |
·保护传播价值 | 第27-28页 |
·经济开发价值 | 第28页 |
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现状调研分析及塑造原则 | 第29-39页 |
·调查内容 | 第29-30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现存问题分析 | 第30-34页 |
·景观环境的损毁 | 第30-32页 |
·形象设计的缺乏 | 第32-33页 |
·文化氛围的消失 | 第33-34页 |
·文化传播的缺少 | 第34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塑造的有利条件 | 第34-36页 |
·政府的逐渐重视 | 第34-35页 |
·地方八景的发展 | 第35-36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塑造的原则 | 第36-38页 |
·整体与个体相统一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形与意相结合原则 | 第37页 |
·传承与可持续原则 | 第37-38页 |
·文化特色突出原则 | 第38页 |
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塑造内容 | 第39-52页 |
·人文氛围的营造 | 第39-42页 |
·体现隐逸山林之象 | 第39-40页 |
·营造情景交融之象 | 第40-42页 |
·景观形象的确立 | 第42-45页 |
·保留文化景观的纯真之美 | 第42-43页 |
·突出平与远的视觉意象 | 第43-44页 |
·形成点、面、线的空间形态 | 第44-45页 |
·视觉形象的构建 | 第45-51页 |
·视觉形象内容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符号元素的提取 | 第46-49页 |
·符号的规范应用 | 第49-50页 |
·设计要点的提出 | 第50-51页 |
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“潇湘八景”视觉形象设计实践及传播 | 第52-60页 |
·视觉形象设计实践 | 第52-56页 |
·文化标志的设计 | 第52-53页 |
·标准色彩的设定 | 第53-55页 |
·应用要素的设计 | 第55-56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传播 | 第56-59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传播要素及过程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传播的途径 | 第58-59页 |
·“潇湘八景”文化形象传播的价值实现 | 第59页 |
小结 | 第59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