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一、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概说 | 第11-12页 |
(一)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介绍 | 第11页 |
(二)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内容 | 第11-12页 |
二、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研究现状及研究空间 | 第12-14页 |
(一)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研究已有成果 | 第12-14页 |
(二)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研究空间 | 第14页 |
三、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8页 |
(一) 俗字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(二)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(三)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类型研究 | 第18-30页 |
一、简省 | 第19-23页 |
(一) 构件简化 | 第19-20页 |
(二) 整字简化 | 第20-21页 |
(三) 符号代替 | 第21页 |
(四) 笔画简省 | 第21-22页 |
(五) 笔画长短变化 | 第22-23页 |
二、増繁 | 第23-25页 |
(一) 增加部件 | 第23-24页 |
(二) 增加笔画 | 第24-25页 |
三、易位 | 第25-26页 |
(一) 构件易位 | 第25-26页 |
(二) 笔画易位 | 第26页 |
四、书写变异 | 第26-27页 |
五、全体创造 | 第27页 |
六、类化 | 第27页 |
七、改换声符 | 第27-28页 |
八、改换意符 | 第28-29页 |
(一) 意符意近换用 | 第28页 |
(二) 意符形近换用 | 第28-29页 |
(三) 因汉字自身调整发生构件换用而形成的俗字 | 第29页 |
九、混用俗字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特点和成因 | 第30-36页 |
一、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特点 | 第30-33页 |
(一) 通俗性与趋简性 | 第30-31页 |
(二) 依附性与避讳性 | 第31页 |
(三) 类推性与生成性 | 第31-32页 |
(四) 表意淡化 | 第32-33页 |
(五) 表音淡化 | 第33页 |
二、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成因初探 | 第33-36页 |
(一) 社会历史因素 | 第33-34页 |
(二) 瑶族本民族宗教意识 | 第34页 |
(三) 瑶族本民族的不断迁徙 | 第34-35页 |
(四) 书写者的因素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与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俗字比较 | 第36-39页 |
一、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俗字相关情况 | 第36-37页 |
(一) 关于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 | 第36-37页 |
(二) 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所贮存的俗字 | 第37页 |
二、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俗字与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的俗字比较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俗字研究的意义 | 第39-42页 |
一、俗字研究与瑶族民族文化 | 第39-40页 |
(一) 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 | 第39页 |
(二) 连接瑶族和汉族的桥梁 | 第39-40页 |
二、俗字研究对字典辞书的补正 | 第40页 |
三、俗字研究与文字学体系的建立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一、著作类 | 第43-44页 |
二、期刊类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附录2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目录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