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7页 |
1 绪论 | 第17-3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7-20页 |
·城乡差别 | 第17-18页 |
·可持续发展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8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设想 | 第28-29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8-29页 |
·本研究框架结构 | 第29页 |
·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| 第2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9页 |
·研究边界 | 第29-33页 |
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| 第33-48页 |
·国外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、经验借鉴 | 第33-36页 |
·国外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| 第33-35页 |
·国外农村基础设施的经验借鉴 | 第35-36页 |
·国内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况 | 第36-46页 |
·陕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| 第38-41页 |
·周边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| 第41-42页 |
·调研中村民反馈的问题 | 第42-46页 |
·陕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3 相关基础理论与数学模型 | 第48-69页 |
·系统研究的方法论 | 第48-51页 |
·系统 | 第48-49页 |
·问题本质 | 第49-50页 |
·系统分析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适用技术理论 | 第51-56页 |
·适用技术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沿革 | 第51-52页 |
·当代适用技术理论 | 第52-53页 |
·适用技术的本质及“适用”的多维性 | 第53-55页 |
·适用技术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·代价补偿法(CCM) | 第56-59页 |
·价值工程 | 第59-60页 |
·LCCO2计算模型的改进-多寿命周期动态模型 | 第60-61页 |
·主成分分析法 | 第61页 |
·网络层次分析法(ANP) | 第61-62页 |
·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 | 第62-65页 |
·转椅模型 | 第65-68页 |
·转椅模型计算步骤 | 第65-67页 |
·转椅模型评价体系的特点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4 农村基础设施建筑材料适用性分析 | 第69-89页 |
·引言 | 第69页 |
·建筑材料环境成本 | 第69-81页 |
·问题的根源 | 第70-72页 |
·材料技术流程改造的原则 | 第72-73页 |
·LCCO2 | 第73-74页 |
·LCCO2的改进-多寿命周期动态模型 | 第74-75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75-79页 |
·建筑材料的减碳措施 | 第79-81页 |
·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成本 | 第81-82页 |
·技术性能 | 第81-82页 |
·经济成本 | 第82页 |
·建筑材料适用性分析 | 第82-88页 |
·定性分析 | 第82-83页 |
·定量分析 | 第83-8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适用性分析 | 第89-123页 |
·农村基础设施适用建设技术选取原则 | 第89页 |
·道路工程 | 第89-96页 |
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| 第89-91页 |
·弹石路面 | 第91-92页 |
·轮迹路面 | 第92-93页 |
·适用性分析 | 第93-96页 |
·供水工程 | 第96-99页 |
·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| 第96-98页 |
·中水技术 | 第98-99页 |
·适用性分析 | 第99页 |
·污水处理 | 第99-104页 |
·土地处理技术 | 第100-101页 |
·人工浮岛(AFI) | 第101-102页 |
·人工湿地 | 第102-103页 |
·其它处理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·适用性分析 | 第104页 |
·粪便处理 | 第104-106页 |
·技术简介 | 第104-106页 |
·适用性分析 | 第106页 |
·垃圾处理 | 第106-111页 |
·分类收集 | 第107-108页 |
·堆肥 | 第108页 |
·建筑利用 | 第108-110页 |
·填埋 | 第110页 |
·焚烧 | 第110-111页 |
·适用性分析 | 第111页 |
·生活用能 | 第111-115页 |
·生物质能-沼气 | 第112-113页 |
·生物质能-秸秆燃气 | 第113-114页 |
·太阳能 | 第114-115页 |
·适用性分析 | 第115页 |
·农村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化 | 第115-118页 |
·适用建设技术的确定 | 第118-122页 |
·基于技术的视角 | 第118-119页 |
·基于自然-社会-经济效益的视角 | 第119-1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6 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评价体系 | 第123-147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23-125页 |
·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| 第123-124页 |
·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124-125页 |
·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 | 第125-128页 |
·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125-126页 |
·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126-128页 |
·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 | 第128页 |
·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评价模型 | 第128-144页 |
·模型的建立流程 | 第128-129页 |
·权重确定 | 第129-133页 |
·方案1-基于协调发展模型和简单加权评分法的评价方法 | 第133-142页 |
·方案2-基于转椅模型的评价方法 | 第142-144页 |
·评价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5-147页 |
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适用技术的推广与实施 | 第147-162页 |
·适用技术推广、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147-149页 |
·实施战略 | 第147页 |
·技术法规与建设标准 | 第147-148页 |
·建设管理 | 第148页 |
·公众意识 | 第148-149页 |
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框架体系 | 第149-151页 |
·正式制度 | 第149-150页 |
·非正式制度 | 第150-151页 |
·实施战略 | 第151页 |
·技术法规及建设标准 | 第151-159页 |
·技术法规及建设标准的定义 | 第152页 |
·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| 第152-156页 |
·建设标准的编制、推广及实施 | 第156-157页 |
·建设标准的未来发展趋势 | 第157-159页 |
·建设管理 | 第159-160页 |
·建设管理工作程序 | 第160页 |
·建设管理工作重点 | 第160页 |
·公众意识 | 第160-1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1-162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62-164页 |
·结论 | 第162-163页 |
·展望 | 第163-164页 |
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64-167页 |
附录 | 第167-1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0-194页 |
致谢 | 第1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