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34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5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32页 |
·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·损伤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·耐久性研究现状 | 第26-28页 |
·维修决策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8-30页 |
·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| 第30-31页 |
·用仿真技术预测结构寿命研究现状 | 第31-32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32-34页 |
2 计算机仿真人工地震波 | 第34-53页 |
·地震动随机模型 | 第34-39页 |
·地震平稳随机过程模型 | 第34-36页 |
·地震非平稳随机过程模型 | 第36-38页 |
·地震加速度的表示 | 第38-39页 |
·人工地震波仿真 | 第39-47页 |
·地震动特性 | 第39-41页 |
·人工地震波合成的比例法 | 第41-42页 |
·人工地震波合成的一般方法 | 第42-45页 |
·考虑震级距离影响的人工合成地震波 | 第45-46页 |
·考虑地震断层的强震加速度合成 | 第46-47页 |
·人工地震波的计算机仿真 | 第47-53页 |
·人工地震波的仿真模型 | 第47-51页 |
·地震发生的烈度仿真 | 第51-53页 |
3 抗震结构弹塑性分析 | 第53-76页 |
·结构弹塑性分析 | 第53页 |
·弹塑性静力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弹塑性静力分析法 | 第53-54页 |
·PUSHOVER 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| 第54页 |
·弹塑性动力分析 | 第54-60页 |
·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的设计步骤 | 第55页 |
·结构运动方程 | 第55-56页 |
·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| 第56页 |
·结构恢复力特性 | 第56-60页 |
·损伤积累效应与刚度退化 | 第60-63页 |
·损伤识别技术 | 第60-61页 |
·损伤积累效应与刚度退化 | 第61-62页 |
·典型滞回模型 | 第62页 |
·本文刚度退化模型 | 第62-63页 |
·抗震结构弹塑性反应分析 | 第63-70页 |
·数值积分法 | 第63-68页 |
·反应谱法 | 第68-69页 |
·等效线性化法 | 第69-70页 |
·弹塑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过程 | 第70页 |
·安全性破坏程度的确定 | 第70-76页 |
·抗震结构的破坏准则 | 第70-73页 |
·本文的破坏准则 | 第73-76页 |
4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 | 第76-121页 |
·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 | 第76-89页 |
·混凝土碳化 | 第77-81页 |
·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 | 第81-83页 |
·混凝土冻融破坏 | 第83-89页 |
·混凝土冻融试验研究 | 第89-103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89-9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91-92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2-103页 |
·锈蚀在役构件承载力试验研究 | 第103-117页 |
·锈蚀钢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04-108页 |
·大型屋面板承载力试验研究 | 第108-112页 |
·板的承载力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·破损屋面板屈服承载力计算模型 | 第113-114页 |
·破损屋面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| 第114-115页 |
·承载力降低系数和钢筋锈蚀程度的关系 | 第115页 |
·板的变形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·耐久性评估与终结性标准 | 第117-121页 |
·耐久性极限标准的选择 | 第117-118页 |
·耐久性失效设置标准 | 第118-121页 |
5 混凝土结构的维修决策 | 第121-138页 |
·结构全寿命维修决策 | 第121-129页 |
·全寿命经济分析及维修决策的概念 | 第124-125页 |
·维修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 | 第125-127页 |
·维修方式 | 第127-128页 |
·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维修方案 | 第128-129页 |
·结构维修和拆除准则 | 第129-138页 |
·影响结构维修的经济因素分析 | 第130-132页 |
·预防性维修和震前加固决策 | 第132-134页 |
·震后修复加固决策 | 第134-137页 |
·结构拆除决策 | 第137-138页 |
6 钢筋砼结构多因素损伤分析与剩余寿命预测 | 第138-150页 |
·安全性、耐久性、经济性的综合分析 | 第138-139页 |
·钢筋混凝土结构剩余寿命预测 | 第139-148页 |
·自然老化因素对结构寿命的预测 | 第139-140页 |
·地震因素对混凝土结构寿命的预测 | 第140-141页 |
·耐久性因素对混凝土结构寿命的预测 | 第141页 |
·混凝土抗冻耐久性寿命预测模型 | 第141-147页 |
·破坏程度极限状态划分 | 第147-148页 |
·结构物在多因素作用下的复合损伤 | 第148-150页 |
7 钢筋砼结构剩余寿命的计算机仿真预测算例 | 第150-155页 |
·钢筋砼结构剩余寿命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| 第150-153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153-155页 |
8 结语 | 第155-157页 |
·本文的工作总结 | 第155-156页 |
·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 | 第156-157页 |
致谢 | 第157-1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8-17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73-174页 |
1.主要包括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| 第173-174页 |
(一)发表论文 | 第173-174页 |
(二)编写教材 | 第174页 |
2.已具备的实验条件,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解决的途径,以及对其他单位的协作要求 | 第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