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大气气溶胶的定义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性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沙尘气溶胶研究的最新进展 | 第16-23页 |
·沙尘气溶胶的形成及背景分析 | 第16-19页 |
·沙尘气溶胶的气候学效应 | 第19-21页 |
·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·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| 第24-25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资料简介和研究方法 | 第26-37页 |
·资料来源 | 第26-27页 |
·SACOL气候观测站 | 第27-32页 |
·SACOL观测站概况 | 第27-28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28页 |
·主要观测仪器 | 第28-3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2-37页 |
·相关分析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因子分析法 | 第33-35页 |
·富集因子分析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我国沙尘天气背景特征分析 | 第37-55页 |
·引言 | 第37-40页 |
·我国沙尘天气年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 | 第40-42页 |
·1960~2004年我国沙尘暴的年际变化趋势 | 第42-44页 |
·我国沙尘天气的季节变率 | 第44-46页 |
·新疆地区沙尘天气月季变化 | 第44-45页 |
·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月季变化 | 第45-46页 |
·1960~2005年沙尘天气年发生次数频率分布 | 第46-47页 |
·建立沙尘指数 | 第47-50页 |
·新疆(内蒙古)沙尘指数与沙尘暴发生日数的相关统计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沙尘指数与TOMS卫星气溶胶吸收指数的相关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利用HYSPLIT-4模式模拟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来源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黄土高原地区沙尘天气个例分析 | 第55-71页 |
·引言 | 第55-58页 |
·利用OMI气溶胶吸收指数(AAI)分析沙尘天气过程 | 第58-59页 |
·沙尘天气的天气形势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沙尘天气过程大气纬向风分布 | 第60-61页 |
·HYSPLIT-4模式模拟沙尘天气气团后向轨迹 | 第61-62页 |
·沙尘天气气象要素的地面观测 | 第62-63页 |
·沙尘天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 | 第63-64页 |
·沙尘天气爆发前后气溶胶的体积谱分布 | 第64-65页 |
·沙尘天气与背景大气条件下痕量气体的物理特性 | 第65-67页 |
·沙尘天气气溶胶光学特征以及污染气体的传输与转化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71页 |
第五章 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特征研究 | 第71-93页 |
·引言 | 第71-74页 |
·2007~2008年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年变化特征 | 第74-81页 |
·SACOL气候站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年变化特征 | 第74-75页 |
·SACOL气候站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| 第75-81页 |
·大气气溶胶数浓度的分布变化 | 第81-89页 |
·大气气溶胶数浓度的年变化特征 | 第81-82页 |
·PM_1数浓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| 第82-84页 |
·PM_(10)数浓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| 第84-85页 |
·SACOL气候站大气气溶胶的数浓度谱的年变化 | 第85-86页 |
·SACOL气候站大气气溶胶的数浓度谱的季节变化随粒径的分布 | 第86-87页 |
·SACOL气候站大气气溶胶的体积谱的年变化 | 第87-88页 |
·SACOL气候站大气气溶胶体积谱的季节变化随粒径的分布 | 第88-89页 |
·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年变化 | 第89-91页 |
·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浑浊度参数的年变化 | 第89-90页 |
·大气气溶胶的质量散射系数的季节变化 | 第90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气溶胶化学微量元素特征研究 | 第93-115页 |
·引言 | 第93-96页 |
·资料与方法 | 第96-97页 |
·沙尘气溶胶样品采集 | 第96页 |
·沙尘气溶胶化学微量元素分析 | 第96-97页 |
·2002年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大气气溶胶的质量浓度 | 第97-100页 |
·2002年3月19日沙尘暴天气气溶胶质量浓度的粒度分布 | 第100-101页 |
·2002年3月19日沙尘暴天气气溶胶化学元素的质量浓度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·2002年3月19日沙尘暴天气气溶胶化学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·2002年兰州市区春季本底气溶胶来源解析 | 第106-109页 |
·气溶胶化学微量元素相关统计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·本底大气气溶胶化学元素来源判别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·气溶胶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率分析 | 第109页 |
·2008年中美沙尘暴研究联合观测的初步研究结果 | 第109-113页 |
·2008年5月2日沙尘气溶胶质量(数)浓度特征 | 第111-112页 |
·沙尘天气与背景大气气溶胶质量(数)浓度随粒径的分布 | 第112-1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15-119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115-117页 |
·讨论和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·讨论 | 第117页 |
·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9页 |
附录1 个人简历 | 第129-132页 |
个人信息 | 第129页 |
教育经历 | 第129页 |
参加会议 | 第129-130页 |
国际会议 | 第129页 |
国内会议 | 第129-130页 |
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30-132页 |
已发表文章 | 第130页 |
待发表文章 | 第130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
本论文获得如下项目的资助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