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本研究的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1 群体极化: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 | 第16-21页 |
·群体极化:一种特殊的群体现象 | 第16-17页 |
·心理群体:群体极化的生存土壤 | 第17-19页 |
·极化:既是一个过程;也是一种状态 | 第19页 |
·网络群体极化:群体极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 | 第19-21页 |
2 网络群体极化的传播要素分析 | 第21-37页 |
·传播环境 | 第21-25页 |
·网络社会的匿名性 | 第21-23页 |
·网络社会的超地域性 | 第23-25页 |
·传播受众 | 第25-33页 |
·受众的结构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受众的网络应用行为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受众的从众行为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受众群体的粘合性 | 第32-33页 |
·传播讯息 | 第33-37页 |
·网络中讯息的易曝光性 | 第33页 |
·网络群体极化讯息的特性分析 | 第33-37页 |
3 网络群体极化的传播机制分析 | 第37-49页 |
·网络群体极化模式 | 第37-39页 |
·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 | 第39-41页 |
·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与裂变式传播 | 第39-40页 |
·人际传播、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弥合 | 第40-41页 |
·控制机制 | 第41-45页 |
·议程设置 | 第41-42页 |
·第三方调查 | 第42-43页 |
·社会控制 | 第43-45页 |
·传播效果 | 第45-49页 |
·行为效果与认知效果 | 第45-46页 |
·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 | 第46-49页 |
4 网络与现实对群体极化的交互作用 | 第49-54页 |
·网络激发了现实:以2010 年“6·9 圣战事件”为例 | 第49-51页 |
·“6·9 圣战事件”回顾 | 第49-50页 |
·网络激发下现实群体极化呈现出辐射式态势 | 第50-51页 |
·现实回应网络:以2009 年“躲猫猫事件”为例 | 第51-54页 |
·“躲猫猫”事件回顾 | 第51-53页 |
·现实回应下网络群体极化从认知层面演变到行为层面 | 第53-54页 |
结束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