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·研究我国生态传播话语建构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关键词解释 | 第10-11页 |
·生态传播 | 第10页 |
·话语建构 | 第10页 |
·话语建构主体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·选取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原因 | 第11-12页 |
·样本选择及时间选取 | 第12-1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 中国政府的生态传播话语建构 | 第16-19页 |
·内容构成 | 第16-17页 |
·内容分析 | 第17-19页 |
2 中国主要媒体的生态传播话语建构 | 第19-36页 |
·报纸报道 | 第19-20页 |
·电视报道 | 第20-27页 |
·网络话语 | 第27-33页 |
·三大网站关于哥本哈根生态传播话语上的共同点 | 第27-29页 |
·三大网站关于哥本哈根生态传播的不同点 | 第29-33页 |
·三大媒体生态话语建构的异同 | 第33-36页 |
·三大媒体生态话语建构的相同之处 | 第33-34页 |
·三大媒体生态语语建构的差异分析 | 第34-36页 |
3 中国公众的生态传播话语建构 | 第36-43页 |
·企业家哥本哈根宣言 | 第36-37页 |
·NGO 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| 第37-38页 |
·明星群体的低碳减排号召 | 第38-39页 |
·网民的生态传播诉求 | 第39-43页 |
4 结论及建议 | 第43-48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43-45页 |
·政府是生态话语内容构建的首要主体 | 第43页 |
·国家形象成为话语建构的重中之重 | 第43-44页 |
·网络媒体成为主要的倡导者 | 第44页 |
·警示性图象和口号式语言成为最显著标志 | 第44-45页 |
·缺乏持续性成为传播软胁 | 第45页 |
·建议 | 第45-48页 |
·加强互动,形成合力 | 第45-46页 |
·丰富话语,理性传播 | 第46页 |
·长期传播,持续构建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