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新世纪小说中对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抒写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1 “农民工”题材小说诞生的根源探析 | 第11-18页 |
·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陷入“他者”困境和自身局限 | 第14-15页 |
·“孤岛化”与“边缘化”的生存状态 | 第15-18页 |
2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物质困顿和精神桎梏 | 第18-35页 |
·生存逼视下的物质匮乏 | 第18-21页 |
·生存环境的挤压 | 第18-20页 |
·“性”的压抑与放纵 | 第20-21页 |
·冰火两重天挣扎下的灵魂漂泊 | 第21-27页 |
·“城市情结”的涌动:精神起点 | 第22-23页 |
·城市中无处安放的灵魂:精神流浪 | 第23-25页 |
·两栖生存空间的“局外生存”状态:精神归宿 | 第25-27页 |
·城市理想颠覆下的身份焦虑 | 第27-29页 |
·城乡两极博弈下的反思觉醒 | 第29-35页 |
·乡村的“贞操观”和城市的“金钱观” | 第30-31页 |
·乡村的“生育观”和城市的“金钱观” | 第31-32页 |
·乡村的时空凝固性和城市的瞬间变化性 | 第32-33页 |
·乡村交往的开放性和城市交往的隐私性 | 第33-35页 |
3 “农民工”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 | 第35-44页 |
·人文关怀投射下的叙事视角 | 第35-39页 |
·复仇苦难更迭下的情节模式 | 第39-41页 |
·隐喻话语机制下的叙事语言 | 第41-44页 |
4 作家们无法摆脱的苦难意识和悲剧精神 | 第44-51页 |
·苦难意识的真挚抒写 | 第45-48页 |
·悲剧精神的永恒超越 | 第48-51页 |
结束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