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一、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四、主要观点与创新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形态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| 第15-18页 |
一、网络技术发展为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 | 第15-16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族的出现为网络“客”文化提供了发展动力 | 第16-17页 |
三、社会民主进步推动了网络“客”文化的发展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形态 | 第18-21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释义 | 第18-19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的形态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民众对网络“客”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| 第21-41页 |
第一节 调查的实施 | 第21-23页 |
一、调查目的与问卷指标 | 第21页 |
二、抽样方案 | 第21-22页 |
三、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| 第23-38页 |
一、民众对网络“客”的客观使用情况 | 第23-29页 |
二、民众对网络“客”的认知与态度 | 第29-33页 |
三、网络“客”使用者特征简析 | 第33-38页 |
第三节 调查结论与思考 | 第38-41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38-39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提高了民众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 | 第39-40页 |
三、民众对网络“客”的使用需要合理指导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特征 | 第41-49页 |
第一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内容特征 | 第41-44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内容具有广泛性 | 第42-43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内容具有创造性 | 第43-44页 |
三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内容具有个性化特征 | 第44页 |
第二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方式特征——群体性 | 第44-47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形式具有积聚性 | 第45-46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主体具有不稳定性 | 第46-47页 |
三、网络“客”文化传播易出现群体感染的情况 | 第47页 |
第三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载体特征——技术性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社会影响 | 第49-59页 |
第一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对网络“客”族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和生活方式 | 第49-50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影响了社会信息传统的传播方式 | 第50-51页 |
三、网络“客”文化提供了新型的学习方式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| 第52-56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为公共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全方位的舆论监督 | 第52-53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为公共事件的解决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| 第53-54页 |
三、网络“客”文化成为网络公共领域中重要的表意方式 | 第54-55页 |
四、网络“客”文化对公共事件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负面影响 | 第56-59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成为虚假信息的主要来源 | 第56-57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中网络交往行为失范使网络伤害事件频发 | 第57-58页 |
三、网络“客”文化造成了现代人的网络依赖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机制 | 第59-66页 |
第一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传播方式——网络交往 | 第59-61页 |
一、网络技术促成网络虚拟交往环境的形成 | 第59-60页 |
二、网络虚拟交往环境刺激新场景与新行为的产生 | 第60-61页 |
第二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主体——网络“客”族 | 第61-63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是网络“客”族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产物 | 第61-62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是网络“客”族的狂欢 | 第62-63页 |
第三节 网络“客”文化的理性发展状态与现实路径探讨 | 第63-66页 |
一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理想的发展状态 | 第63-64页 |
二、网络“客”文化的发展需要网络“客”族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| 第64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7页 |
注释 | 第67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附 录: 民众对网络“客”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 | 第72-74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(文)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