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一、前言 | 第10-23页 |
(一) 马铃薯生产和马铃薯卷叶病 | 第10-11页 |
1. 马铃薯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 马铃薯卷叶病的发生 | 第11页 |
(二) 马铃薯卷叶病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1-19页 |
1. 马铃薯卷叶病毒的分子学特性 | 第11页 |
2. 马铃薯卷叶病的症状 | 第11-12页 |
3. 马铃薯卷叶病的传播 | 第12-14页 |
·桃蚜的生活习性 | 第13页 |
·桃蚜的传播病毒特性 | 第13-14页 |
·非持久性传播 | 第14页 |
·持久性传播 | 第14页 |
4. 马铃薯卷叶病的危害 | 第14-15页 |
5. 马铃薯卷叶病的防治 | 第15-19页 |
·病毒本身 | 第15-16页 |
·环境因素 | 第16页 |
·寄主因素 | 第16-18页 |
·马铃薯对卷叶病毒抗性的类型 | 第18-19页 |
(三) 植物抗病性与活性氧清除酶系的关系 | 第19-22页 |
1. 植物抗病性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1页 |
2. 植物抗病相关酶的介绍 | 第21-22页 |
(四) 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二、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0页 |
(一) Real-Time 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| 第23-25页 |
1. Real-Time PCR检测PLRV | 第23-24页 |
·马铃薯组织R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| 第23页 |
·反转录合成cDNA | 第23-24页 |
·Realtime-PCR Taqman探针法检测 | 第24页 |
·引物和探针 | 第24页 |
·Taqman探针法检测 | 第24页 |
2. PLRV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4-25页 |
(二) 蚜虫传毒体系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1. 实验材料的采集 | 第25-26页 |
·桃蚜的采集与鉴定 | 第25页 |
·饲养无毒桃蚜虫种群 | 第25-26页 |
·毒原材料的采集 | 第26页 |
·毒源的检测及保存 | 第26页 |
·脱毒实验材料的准备 | 第26页 |
2. 实验材料的检测 | 第26页 |
(三) 蚜虫传毒实验 | 第26-28页 |
1. 传毒实验材料的准备 | 第26页 |
2. 扩繁无毒组培苗 | 第26-27页 |
3. 炼苗 | 第27页 |
4. 试管苗的移栽 | 第27页 |
5. 观察苗子长势 | 第27页 |
6. 蚜虫传毒实验 | 第27-28页 |
7. 病害症状调查方法 | 第28页 |
8. RealTimePCR检测方法同第二章介绍 | 第28页 |
(四) 抗病性相关化学物质的测定 | 第28-30页 |
1.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NO含量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·SOD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9页 |
·POD酶活性测定 | 第29页 |
·CAT酶活性测定 | 第29页 |
·MDA含量测定法 | 第29-30页 |
2. 数据统计方法 | 第30页 |
三、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4页 |
(一) 实验材料的检测 | 第30-32页 |
1. 马铃薯组织RNA的提取 | 第30页 |
2. 毒源植物的检测 | 第30-31页 |
3. 脱毒马铃薯材料的检测 | 第31-32页 |
(二) 11个供试马铃薯品种室内接PLRV—ch后的病害程度观察结果 | 第32-33页 |
(三) 11个马铃薯品种接毒PLRV-ch后的体内病毒含量检测 | 第33-37页 |
1. 11个马铃薯品种接PLRV-ch后第7天的Realtime-PCR检测的结果 | 第33-34页 |
2. 11个马铃薯品种接PLRV-ch后第15天的Realtime-PCR检测的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 11个马铃薯品种接PLRV-ch后第25天的Realtime-PCR检测的结果 | 第35-36页 |
4. 11个马铃薯品种接PLRV-ch后第35天的Realtime-PCR检测的结果 | 第36-37页 |
(四) 11个供试马铃薯品种接毒PLRV-ch后的病害程度观察结果与体内病毒含量检测结果的比较 | 第37-39页 |
(五) 三个不同抗性水平马铃薯品种接毒PLRV-ch后体内抗性相关化学物质的变化 | 第39-44页 |
1. 三个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一氧化氮(NO)含量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2. 三个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变化 | 第40-41页 |
3. 三个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过氧化物酶(POD)含量的变化 | 第41-42页 |
4. 三个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过氧化氢酶(CAT)含量的变化 | 第42-43页 |
5. 三个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丙二醛(MDA)含量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四、讨论 | 第44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3页 |
附录1 选用的引物探针 | 第53-54页 |
附录2 11个供试马铃薯品种的介绍 | 第54-57页 |
附录3 酶活性测定说明书 | 第57-63页 |
附录4 脱毒材料的病毒检测结果 | 第63-64页 |
附录5 11个马铃薯品种未接毒PLRV-ch的对照感病表现 | 第64-65页 |
附录6 11个马铃薯品种接种PLRV-ch后Rea I -T i me PGR检测结果 | 第65-73页 |
附录7 抗病相关保护酶的测定结果 | 第73-75页 |
附录8 培养基配方 | 第75-77页 |
附录9 实验相关试剂、仪器 | 第77-78页 |
附录10 缩略词 | 第78-80页 |
附录11 接毒PLRV-ch后11个马铃薯品种马铃薯叶片卷曲情况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