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7页 |
·前言 | 第14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 | 第14-16页 |
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16-24页 |
·提高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主要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碳包覆或碳负载 | 第24页 |
·制备一维、二维结构及其阵列 | 第24-25页 |
·制备多孔或空心结构 | 第25页 |
·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| 第27-32页 |
·主要化学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实验装置 | 第28-29页 |
·分析表征设备 | 第29-31页 |
·X-射线衍射 | 第29页 |
·拉曼光谱 | 第29页 |
·红外光谱 | 第29-30页 |
·热重分析 | 第30页 |
·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30页 |
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0-31页 |
·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 | 第31页 |
·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1-32页 |
·电池的组装 | 第31页 |
·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多孔Fe_3O_4的制备及其性能 | 第32-47页 |
·前言 | 第32-33页 |
·FeCO_3前驱体的制备 | 第33页 |
·FeCO_3前驱体的表征与分析 | 第33-38页 |
·FeCO_3前驱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FeCO_3前驱体的热分析 | 第35页 |
·水/醇溶剂的种类对FeCO_3形貌与尺寸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醇的浓度对FeCO_3形貌与尺寸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FeCO_3微球的形成机理 | 第38页 |
·Fe_3O_4的制备 | 第38-40页 |
·多孔Fe_3O_4微球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·纳米Fe_3O_4的制备与表征 | 第39-40页 |
·FeCO_3前驱体在煅烧后的表征与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FeCO_3前驱体在煅烧后的结构分析 | 第40页 |
·FeCO_3前驱体在煅烧后的形貌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多孔Fe_3O_4微球的氮气吸附性能测试 | 第42-43页 |
·多孔Fe_3O_4电极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| 第43-45页 |
·多孔Fe_3O_4电极的充放电曲线 | 第43-44页 |
·多孔Fe_3O_4电极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| 第44-45页 |
·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Fe_3O_4碳包覆工艺的研究及电化学性能 | 第47-59页 |
·前言 | 第47页 |
·Fe_3O_4的碳包覆工艺 | 第47-49页 |
·水热碳化法制备碳层 | 第48页 |
·一步法碳包覆工艺 | 第48-49页 |
·碳包覆Fe_3O_4的分析与表征 | 第49-53页 |
·碳包覆Fe_3O_4的结构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碳包覆Fe_3O_4的碳含量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碳包覆Fe_3O_4的形貌 | 第51-53页 |
·碳包覆Fe_3O_4的电化学性能 | 第53-56页 |
·杂环化合物作碳源对产物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稀土掺杂对铁氧化物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| 第59-66页 |
·前言 | 第59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59-60页 |
·稀土元素掺杂对Fe_2O_3的结构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·Y掺杂对Fe_2O_3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La掺杂对Fe_2O_3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·La掺杂Fe_2O_3的充放电曲线 | 第63页 |
·La掺杂Fe_2O_3的倍率性能 | 第63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、申报发明专利及获奖情况 | 第79-8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