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NTS | 第1-8页 |
附:表图目录 | 第8-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导言 | 第12-15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一) 学术意义 | 第13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研究背景 | 第15-22页 |
一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(一) 婚姻支付的界定 | 第15页 |
(二) 婚姻支付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| 第15-16页 |
(三) 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理论 | 第16-17页 |
二、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7-22页 |
(一)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| 第17-20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60年S村婚姻支付变迁 | 第22-39页 |
一、婚姻参与人——婆家及新郎的支付实践变迁 | 第22-34页 |
(一) 基础性经济支付的变迁 | 第22-30页 |
(二) 行为性支付的变迁 | 第30-32页 |
(三) 信仰性支付的变迁 | 第32-33页 |
(四) 工具性支付的变迁 | 第33-34页 |
二、婚姻参与人——娘家及新娘的支付实践变迁 | 第34-39页 |
(一) 基础性经济支付的变迁 | 第34-38页 |
(二) 行为性支付的变迁 | 第38页 |
(三) 信仰性支付的变迁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婚姻支付变迁中的冲突与调适 | 第39-51页 |
一、婚姻支付中的冲突 | 第39-47页 |
(一) 父辈间的冲突 | 第39-42页 |
(二) 子辈与父辈间的冲突 | 第42-46页 |
(三) 子辈间的冲突 | 第46-47页 |
二、婚姻支付变通策略 | 第47-51页 |
(一) 传统模式:媒人在场 | 第47-48页 |
(二) 自由恋爱:恋爱支付抵减婚姻支付 | 第48-49页 |
(三) 婚姻支付调适的行动支撑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婚姻支付变迁的影响因素 | 第51-61页 |
一、子辈因素 | 第51-55页 |
(一) 社会流动的加速 | 第51-52页 |
(二) 女性资源的缺乏 | 第52-55页 |
二、父辈因素 | 第55-58页 |
(一) 经济发展,收入增加 | 第55-57页 |
(二) 社会发展,家庭规模缩小 | 第57-58页 |
三、共同作用力——社会文化 | 第58-61页 |
(一) 参照群体 | 第58-59页 |
(二) 大众文化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1-65页 |
一、结论 | 第61-63页 |
(一) 婚姻支付的额度、流向等发生了深刻变化 | 第61-62页 |
(二) 婚姻支付变迁是各方不断博弈、妥协的结果 | 第62-63页 |
(三) 婚姻支付变迁的过程也是新娘及娘家地位提升的过程 | 第63页 |
二、讨论与不足 | 第63-65页 |
(一) 讨论:婚姻习俗的延续性 | 第63页 |
(二) 不足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