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重事故熔融物滞留下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温度场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堆芯熔融物滞留 | 第13-18页 |
| ·严重事故缓解措施 | 第13-14页 |
| ·IVR 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·下封头内熔融物冷却特性 | 第15-16页 |
| ·下封头外冷却剂传热特性 | 第16-17页 |
| ·IVR 数值方法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严重事故条件下压力容器完整性研究进展 | 第18-23页 |
| ·高温蠕变试验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缩比模型试验研究 | 第20页 |
| ·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0-22页 |
| ·蠕变评定标准规范 | 第22页 |
| ·IVR 策略下 RPV 失效模式 | 第22页 |
| ·本文拟解决问题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路线 | 第23页 |
| ·论文结构安排 | 第23-25页 |
| 第2章 IVR 传热模型 | 第25-32页 |
| ·IVR 理论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堆芯熔融物 | 第26-27页 |
| ·分层结构 | 第26页 |
| ·金属熔融层的集热效应 | 第26页 |
| ·冷凝壳层 | 第26页 |
| ·堆芯熔融物传热计算 | 第26-27页 |
| ·压力容器下封头材料 | 第27-29页 |
| 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 | 第27-28页 |
| ·SA508-Ⅲ | 第28-29页 |
| ·外壁冷却剂 | 第29-30页 |
| ·外冷却剂饱和温度 | 第29页 |
| ·外冷却剂临界热流密度 | 第29-30页 |
| ·临界热流密度 | 第30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压力容器器壁稳态温度场计算 | 第32-49页 |
| ·计算模型 | 第32-36页 |
| ·氧化物熔融池的自然对流传热 | 第32-34页 |
| ·金属熔融层的传热过程 | 第34页 |
| ·冷却水沸腾 | 第34-35页 |
| ·器壁温度节点控制方程 | 第35-36页 |
| ·导热问题数值分析理论 | 第36-39页 |
| ·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| 第36-37页 |
| ·数值解法的思路 | 第37-38页 |
| ·线性方程组求解 | 第38-39页 |
| ·高斯-塞德尔迭代 | 第39-42页 |
| ·迭代原理介绍 | 第39-40页 |
| ·迭代法敛散性的判别 | 第40页 |
| ·判别迭代法敛散性的 MATLAB 程序 | 第40-41页 |
| ·迭代法误差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| 第42页 |
| ·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7页 |
| ·稳态计算误差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4章 压力容器器壁瞬态温度场 | 第49-64页 |
| ·节点控制方程 | 第49-51页 |
| ·假设条件 | 第49-50页 |
| ·离散过程:显式法 | 第50-51页 |
| ·显示差分格式 | 第51-54页 |
| ·显式计算过程 | 第51-52页 |
| ·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 | 第52-53页 |
| ·显式差分格式的计算程序 | 第53-54页 |
| 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4-63页 |
| ·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的影响 | 第54页 |
| ·下封头温度场沿角度分布情况 | 第54-59页 |
| ·时间对器壁节点温度的影响 | 第59-62页 |
| ·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| 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| ·展望 | 第65-66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66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