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6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(三)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(四) 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(五)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一、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溯源及必要性 | 第16-30页 |
(一)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溯源 | 第16-25页 |
1、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 | 第16-18页 |
2、西方自由教育思想 | 第18-21页 |
3、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| 第21-24页 |
4、中国近代通才教育思想 | 第24-25页 |
(二) 中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| 第25-30页 |
1、实施通识教育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| 第26页 |
2、实施通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| 第26-28页 |
3、实施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 | 第28-30页 |
二、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0-40页 |
(一) 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凸显的问题 | 第30-37页 |
1、传统教育观念与通识教育观念的冲突 | 第30-33页 |
2、大学教育实践环节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差距 | 第33-37页 |
(二) 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7-40页 |
1、大学自由教育精神根基的薄弱 | 第37-38页 |
2、功利主义的强势传统 | 第38页 |
3、传统大学学科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缺陷 | 第38-40页 |
三、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 | 第40-52页 |
(一) 真·善·美三位一体教育价值观的构建 | 第40-43页 |
1、求真的科学 | 第40-41页 |
2、内心的至善 | 第41-42页 |
3、完美的审美意识 | 第42-43页 |
(二) 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内容构建 | 第43-46页 |
1、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整合 | 第44-45页 |
2、“显性课程”与“隐性课程”的融合 | 第45-46页 |
(三) 突出主体创新能力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| 第46-47页 |
1、学生主体创新能力的培养 | 第46页 |
2、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| 第46-47页 |
(四) 体现大学生主体性通识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 | 第47-52页 |
1、体现大学生主体性德育评价机制的构建 | 第48-50页 |
2、体现大学生主体性业绩评价机制的构建 | 第50-52页 |
四、实现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| 第52-61页 |
(一) 树立科学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| 第52-54页 |
1、“以人为本”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升 | 第53页 |
2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的整合 | 第53-54页 |
(二) 建立跨学科综合研究型通识课程 | 第54-56页 |
1、通识课程体系中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| 第54-55页 |
2、跨学科综合研究型通识课程目标的构建 | 第55-56页 |
(三) 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,突出本土文化主体性地位 | 第56-58页 |
1、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唤醒 | 第56-57页 |
2、本土文化主体性地位的突出 | 第57-58页 |
(四)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,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及终身教育理念 | 第58-61页 |
1、和谐校园环境的营造 | 第59页 |
2、教育可持续发展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塑造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7-68页 |
后记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