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

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探索

中文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导论第8-12页
 一 选题的由来第8页
 二 研究对象界定第8-10页
 三 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四 研究方法第11-12页
第一章 农村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价值分析第12-18页
 一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蕴藏的总体价值评估第12-13页
 二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第13-16页
  (一)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前提第13页
  (二) 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第13-14页
  (三)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第14-15页
  (四)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,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第15页
  (五) 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15-16页
 三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与教训第16-18页
第二章 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第18-31页
 一、法制环境第18-22页
  (一) 民主机制有待健全第18-19页
  (二) 社会分配制度有待改进第19-20页
  (三) 公民权益保障有待完善第20-21页
  (四)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第21-22页
 二、资源秉赋第22-25页
  (一) 文化素质偏低第22-23页
  (二) 科学素质不高第23页
  (三) 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第23-24页
  (四) 思想观念落后第24-25页
 三、社会制约第25-27页
  (一) 社会流动程度第25页
  (二) 农民组织化程度第25-26页
  (三) 社会化服务体系第26页
  (四) 城镇化水平第26-27页
 四、经济结构第27-31页
  (一) 所有制结构,特别是土地制度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放度、流动性受到制约第27-28页
  (二) 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当规模的农村人力资源产生“挤出效应”第28-29页
  (三) 技术结构现状浪费了大量农村人力资源,而转型又有极大困难第29-31页
第三章 创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环境第31-34页
 一、民主化进程造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第31-32页
  (一) 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31-32页
  (二) 增强农民民主意识第32页
 二、市场经济体制造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活力第32-33页
 三、公民权益维护造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第33-34页
第四章 构建农村人力资源秉赋的提升机制第34-40页
 一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现代构成第34-35页
 二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第35-37页
  (一) 加大农村教育力度第35-36页
  (二) 严格人口政策第36-37页
 三、加强政府在优化农村人力资源方面的服务功能第37-40页
  (一) 制定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第37页
  (二) 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第37-38页
  (三) 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培植机制第38页
  (四) 创造合适的工作、生活、人际环境,吸引和留住农村技术人才第38-40页
第五章 造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平台第40-45页
 一、健全城乡人口的社会流动机制第40-41页
  (一)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第40-41页
  (二) 取消农民进城的种种限制性政策第41页
 二、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第41-42页
  (一) 提高农民的社会自组织水平第41页
  (二) 构筑农村社会化网络体系第41-42页
  (三) 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第42页
 三、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第42-45页
  (一) 多类中介组织的成长及功能发挥第42-43页
  (二) 政府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第43-45页
第六章 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第45-53页
 一、促进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,释放农村人力资源存量,造就农村人力资源增量第45-47页
 二、通过工业化迅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47-48页
  (一) 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第47页
  (二) 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第47-48页
  (三) 以城镇化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空间第48页
 三、通过现代农业创建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空间第48-51页
  (一) 农业结构优化第48-49页
  (二) 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第49-51页
  (三) 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第51页
 四、在自主创新中培育一大批农村杰出人才第51-53页
  (一) 培养一批青年带头人、农业产业化带头人、农村工商创业带头人第52页
  (二) 乡土人才的培养第52页
  (三) 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农村人才开发体系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6页
致谢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文学作品中风格的可译性--交际翻译法
下一篇:我国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