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期列国置相研究
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8页 |
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| 第10-16页 |
一、"相"一词词义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二、探"相"之源 | 第11-13页 |
三、相制与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四、对战国相制的具体特征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尚需解决的问题与选题意义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史料的来源与运用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战国时代的相职 | 第18-45页 |
第一节 相职概况 | 第18-21页 |
一、相的产生 | 第18-19页 |
二、相的职权及择相标准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列国置相史实 | 第21-45页 |
一、齐国 | 第22-24页 |
二、三晋 | 第24-35页 |
三、秦 | 第35-40页 |
四、楚 | 第40-43页 |
五、燕 | 第43-45页 |
第二章 列国相职的区域特征 | 第45-56页 |
第一节 三晋:权力下移与相的渊源 | 第45-49页 |
第二节 秦:客卿制与军功爵制影响下的相 | 第49-52页 |
第三节 楚:不断发展的令尹制 | 第52-54页 |
第四节 燕、齐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列国置相的时代特征 | 第56-76页 |
第一节 贵族为相 | 第56-59页 |
一、各国贵族为相的情况 | 第56-57页 |
二、贵族为相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| 第57-59页 |
第二节 相的外交特征 | 第59-66页 |
一、春秋时的外交官 | 第59-61页 |
二、战国时具有外交职能的相 | 第61-62页 |
三、置相形式的多样化及原因 | 第62-66页 |
第三节 文武兼任的相 | 第66-67页 |
第四节 战国时人对相的认识 | 第67-76页 |
一、君主对相的态度 | 第67-71页 |
二、将与相的接触 | 第71-72页 |
三、诸子眼中的相 | 第72-76页 |
结语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后记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