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文物考古论文--美术考古论文--古绘画论文

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3页
ABSTRACT第13-16页
导论第16-20页
 第一节 概念界定第16页
 第二节 选题缘由第16-18页
 第三节 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第四节 研究方法说明第19-20页
绪言:孔子与历代孔子图像第20-24页
第一章 孔子真实相貌探讨第24-36页
 概述第24-25页
 第一节:文献所见的孔子形像第25-30页
  一、人性化的孔子第25-28页
  二、神化了的孔子第28-30页
 第二节:孔子的真实相貌探微第30-36页
  一、从谱系学分析孔子的相貌第30-32页
  二、孔子的气质特征第32-33页
  三、孔子的服饰特征第33-36页
第二章 先秦"位"的观念、壁画及孔子形像探讨第36-50页
 概述第36-37页
 第一节:考古发现先秦时期的造型艺术中的人物形像表现第37-38页
 第二节:先秦祭祀仪式中"位"的观念第38-40页
 第三节:孔子殁后到汉代的儒学第40-42页
 第四节:先秦绘画与孔子形像表现第42-50页
  一、文献记载中的先秦人物绘画第42-44页
  二、先秦壁画发展概况与孔子形像探讨第44-50页
第三章 汉代孔子形象诠释的情节化与概念化第50-75页
 概述第50-51页
 第一节:汉代儒学的兴盛第51-52页
 第二节:察举制度与相人之术第52-54页
 第三节:文献典籍中的孔子形像第54-58页
  一、文献记载中的孔子图像及其探讨第54-56页
  二、纬书对孔子的神化第56-58页
 第四节:汉代美术与孔子图像第58-75页
  一、汉代肖像画与人物画第58-61页
  二、画像石、壁画与孔子图像诠释第61-73页
  三、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墓壁画的启示第73-75页
第四章 魏晋风度与孔子图像思考第75-98页
 概述第75-77页
 第一节:三教合流与孔子的偶像化第77-81页
  一、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变化第77-78页
  二、佛教的传入与孔子崇拜的偶像化第78-81页
 第二节: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第81-84页
 第三节:孔子及其弟子图像的"缺席"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"标准像"第84-89页
 第四节:文献记载中的孔子形像第89-98页
  一、儒学面貌对孔子图像的影响第89-91页
  二、文献记载中的孔子图像第91-95页
  三、有关孔子雕塑出现的时间问题第95-98页
第五章 隋唐到五代孔子图像的发展第98-118页
 概述第98页
 第一节:隋唐孔子图像的儒学背景第98-100页
 第二节:孔子图像的表现形式第100-118页
  一、孔庙、太学中的孔子及其弟子图像第100-101页
  二、孔子图像的视觉方式和面貌第101-114页
  三、三教合流背景下的孔子图像第114-118页
第六章 官方改造与民间"标准化"——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孔子图像第118-141页
 概述第118-120页
 第一节:五代宋金元时期孔庙、学校的修建与孔子图像表现第120-123页
  一、宋代儒学的复兴第120-122页
  二、金元对儒学的态度与孔子图像的改造第122-123页
 第二节:文献记载、传世和考古发现的孔子图像第123-137页
  一、三教合流背景下的孔子图像第123-131页
  二、"孔子圣迹图"第131-137页
 第三节:"七陋说"——孔子图像的"标准化"与"规范化"第137-141页
  一、"七陋说"的背景第137-138页
  二、"七陋说"的产生与心理动机第138-141页
第七章 因袭与多样化——明清时期的孔子图像第141-157页
 概述第141-145页
 第一节 "位"的回归与反复——祭祀中孔子图像形式的变化第145-147页
 第二节:文人视野中的孔子——卷轴画中的孔子图像与三教合流第147-153页
 第三节:孔子图像的普及与宣传第153-155页
 第四节:儒学信仰的深入和孔子图像的多样化第155-157页
结语第157-159页
附表第159-165页
 一、历代孔子图像表第159-164页
 二、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封号简表第164-165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65-168页
 一、书目第165-166页
 二、论文第166-168页
致谢第168-16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9-170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70页

论文共1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
下一篇: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