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铁路环境下GSM-R无线覆盖规划的研究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11-14页 |
| 1 引言 | 第14-22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14-18页 |
| ·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高速铁路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| ·GSM-R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| ·GSM-R无线网络规划 | 第18页 |
| ·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| 第19-22页 |
| 2 高速对GSM-R无线网络的影响 | 第22-34页 |
| ·高速环境下无线通信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| ·多普勒效应 | 第22页 |
| ·快速切换 | 第22页 |
| ·无线覆盖 | 第22-23页 |
| ·高衰耗 | 第23页 |
| ·无线信道特征 | 第23-24页 |
| ·多普勒频移效应 | 第24-27页 |
| ·多普勒频移数学模型 | 第24-25页 |
| ·多普勒效应的应对措施 | 第25-27页 |
| ·高速移动对GSM-R网络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| ·对无线网络规划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对小区重选和越区切换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| ·对误码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·对GSM-R网络同步性能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·高速列控对GSM-R系统的要求 | 第30-34页 |
| 3 高速环境下的无线冗余覆盖 | 第34-50页 |
| ·无线子系统冗余覆盖方案 | 第34-36页 |
| ·单层交织冗余覆盖 | 第35页 |
| ·同站址双层覆盖 | 第35-36页 |
| ·交织双层覆盖 | 第36页 |
| ·不同冗余方案的频率分配 | 第36-42页 |
| ·规划原则 | 第37-38页 |
| ·同频复用距离 | 第38-40页 |
| ·不同方案的频率分配 | 第40-42页 |
| ·不同冗余方案的对比 | 第42-48页 |
| ·无线子系统可靠性 | 第42-44页 |
| ·系统容灾能力 | 第44页 |
| ·频率复用度 | 第44-46页 |
| ·抗干扰能力 | 第46-47页 |
| ·对越区切换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工程造价 | 第48页 |
| ·结论 | 第48-50页 |
| 4 高速环境下的小区规划 | 第50-80页 |
| ·小区类型 | 第50-51页 |
| ·宏小区 | 第50-51页 |
| ·小区 | 第51页 |
| ·微小区 | 第51页 |
| ·路径损耗 | 第51-55页 |
| ·常用传播模型 | 第51-53页 |
| ·路径损耗建模 | 第53-54页 |
| ·路径损耗计算 | 第54-55页 |
| ·小区覆盖规划 | 第55-57页 |
| ·重叠区规划 | 第57-75页 |
| ·重叠区定义 | 第57-58页 |
| ·列车速度与重叠区长度关系 | 第58-59页 |
| ·决定重叠区长度的因素 | 第59-69页 |
| ·依据载干比计算重叠区长度 | 第69-75页 |
| ·基站间距规划 | 第75-80页 |
| ·列控Qos指标对最小基站间距的限定 | 第75-76页 |
| ·不同环境下的基站间距 | 第76-80页 |
| 5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| ·结论 | 第80-81页 |
| ·展望 | 第81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84-88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