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莓根腐病菌致病物质的初步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24页 |
·草莓 | 第11-12页 |
·草莓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·危害 | 第12页 |
·症状 | 第12-13页 |
·发病规律 | 第13页 |
·防治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·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拟盘多毛孢菌 | 第15-16页 |
·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2页 |
·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因子之一——毒素概述 | 第16-17页 |
·毒素的培养条件 | 第17-18页 |
·毒素的分离与纯化 | 第18-20页 |
·毒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毒素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·目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2页 |
·材料 | 第24-25页 |
·供试菌种及培养 | 第24页 |
·供试生测植物 | 第24页 |
·培养基 | 第24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25页 |
·方法 | 第25-32页 |
·草莓根腐病菌培养滤液的制备 | 第25页 |
·草莓根腐病菌致病物质类别的初步确定 | 第25-26页 |
·石楠拟盘多毛孢菌产毒条件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·致病物质的初步分离——粗毒素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·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| 第28-29页 |
·毒素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| 第29-30页 |
·生物活性测定 | 第30-3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7页 |
·草莓根腐病菌培养滤液的制备 | 第32-34页 |
·草莓根腐病菌培养性状观察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除菌效果检测结果 | 第33页 |
·培养滤液致病性检测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草莓根腐病菌致病物质类别的初步确定 | 第34-36页 |
·石楠拟盘多毛孢菌产毒条件的研究 | 第36-41页 |
·培养时间对产毒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培养基初始pH值对产毒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培养温度对产毒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光照对产毒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振荡培养对产毒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·致病物质的初步分离——粗毒素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·毒素产生方式的确定 | 第41页 |
·不同有机溶剂对萃取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| 第42-44页 |
·相对分子质量 | 第42页 |
·温度对粗毒素致病活性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pH值对粗毒素致病活性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紫外光谱扫描 | 第44页 |
·致病物质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| 第44-47页 |
·毒素在硅胶柱上的分离结果 | 第44-46页 |
·毒素在薄板上的分离结果 | 第46-47页 |
4 讨论 | 第47-51页 |
1 草莓根腐病菌致病物质类别的初步确定 | 第47页 |
2 石楠拟盘多毛孢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| 第47-48页 |
3 粗毒素的基本性质 | 第48-49页 |
4 致病物质的分离纯化 | 第49-50页 |
5 生物测定的方法选择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