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定室内环境下超宽带信道测量及传输特性分析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0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国外超宽带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超宽带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超宽带信道测量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超宽带通信技术概述 | 第16-25页 |
·引言 | 第16页 |
·超宽带的基本概念 | 第16-19页 |
·超宽带技术发展历史 | 第16-17页 |
·超宽带无线电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·功率限制和辐射掩蔽 | 第18页 |
·超宽带无线通信的局限 | 第18-19页 |
·超宽带系统的脉冲 | 第19-22页 |
·脉冲信号的波形 | 第20-21页 |
·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| 第21-22页 |
·超宽带调制技术 | 第22-24页 |
·脉冲位置调制PPM | 第22-23页 |
·脉冲幅度调制PAM | 第23-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超宽带无线信道 | 第25-35页 |
·引言 | 第25页 |
·无线信道一般理论 | 第25-28页 |
·无线信道中的三种传播方式 | 第25页 |
·信道冲激响应 | 第25-27页 |
·离散时间冲激响应 | 第27页 |
·室内多径信道的基本特征 | 第27-28页 |
·SV/IEEE 802.15.3a信道模型 | 第28-34页 |
·路径损耗模型 | 第28-29页 |
·多径传播模型 | 第29-31页 |
·模型设置参数 | 第31-32页 |
·模型仿真 | 第32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室内信道测量实验 | 第35-48页 |
·测量目的 | 第35页 |
·测量方案 | 第35-38页 |
·测量方法的选择 | 第36-38页 |
·测量系统组成及参数设置 | 第38页 |
·测量过程 | 第38-41页 |
·办公环境的测量 | 第38-40页 |
·走廊环境的测量 | 第40-41页 |
·测量结果 | 第41-46页 |
·发射脉冲信号 | 第41-42页 |
·办公室LOS环境接收信号 | 第42-43页 |
·办公室NLOS环境接收信号 | 第43-45页 |
·走廊内接收信号 | 第45-46页 |
·测量总结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数据处理与特性分析 | 第48-63页 |
·引言 | 第48页 |
·实测冲激响应的提取 | 第48-54页 |
·提取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提取实现 | 第49-52页 |
·提取结果 | 第52-54页 |
·信道统计量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功率增益与路径损耗 | 第54-55页 |
·小尺度特性参数 | 第55-58页 |
·实测信道条件下接收机性能估计 | 第58-62页 |
·时间分集和Rake接收 | 第58页 |
·仿真过程描述 | 第58-60页 |
·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