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、评标的方法与管理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·本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0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2章 建设工程招理论与评投标标法比较分析 | 第11-23页 |
·招投标理论与方法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招投标理论研究历史 | 第11页 |
·招投标理论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招标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| 第12-14页 |
·招标的基本概念 | 第13-14页 |
·招标的范围 | 第14页 |
·投标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| 第14页 |
·评标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| 第14-16页 |
·评标的基本概念 | 第14-15页 |
·评标的基本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传统评标方法优缺点比较 | 第16-23页 |
·最低价标价法 | 第16-17页 |
·两阶段评议法 | 第17-18页 |
·单项评议法 | 第18-19页 |
·综合评议法(目前适用最广泛的评标方法) | 第19-21页 |
·价值工程法 | 第21-22页 |
·评标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招标、评标中存在问题 | 第23-27页 |
·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历史发展 | 第23页 |
·目前在工程建设中招标、投标、评标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7页 |
·评标委员会的权利缺失 | 第23-24页 |
·违法、违纪现象缺乏有效系统监督 | 第24页 |
·"最低价中标"的不合理 | 第24页 |
·山头主义及地方保护 | 第24页 |
·陪标 | 第24-25页 |
·评标专家水平及方法有待提高 | 第25页 |
·行政干预,政企不分 | 第25页 |
·招投标公证过程的缺失 | 第25-26页 |
·违章避免招标程序 | 第26页 |
·假招标 | 第26页 |
·围标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多属性决策理论在招标评标中的应用 | 第27-34页 |
·多属性决策理论介绍 | 第27-31页 |
·多属性决策理论基础 | 第27-28页 |
·简易多属性评比技术 | 第28-29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29-31页 |
·简易多属性评比技术在评标中的应用 | 第31-32页 |
·层次分析法在评标中的应用 | 第32-34页 |
·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| 第32页 |
·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 | 第32-33页 |
·层次单排序 | 第33页 |
·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验算 | 第33-34页 |
第5章 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应用案例分析 | 第34-47页 |
·评标案例一 | 第34-36页 |
·基本介绍 | 第34页 |
·简单多属性评比法在评标工作中的应用 | 第34-36页 |
·评标案例二 | 第36-47页 |
·基本介绍 | 第36-37页 |
·层次分析法在评标过程中的应用 | 第37-47页 |
第6章 招投标制度规范化的建议 | 第47-52页 |
·案例引发的思考 | 第47-48页 |
·我国招投标制度的走向 | 第48-49页 |
·建设市场规则将趋于规范和完善 | 第48页 |
·专家评委的职责明确化 | 第48页 |
·招投标代理机构的正规化 | 第48页 |
·引入国际工程管理实用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解决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| 第49-52页 |
·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 | 第49页 |
·解决陪标,围标及相互串标的现象 | 第49页 |
·业主方行为必须规范 | 第49-50页 |
·政府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能 | 第50页 |
·“转包”问题的解决 | 第50页 |
·强调资格预审 | 第50页 |
·建立发展有形建筑市场 | 第50-51页 |
·完善招投标法律体系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卷内备考表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