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概述 | 第1-15页 |
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| 第6-7页 |
一、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| 第6页 |
二、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| 第6-7页 |
三、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| 第7页 |
四、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创新 | 第7页 |
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 | 第7-8页 |
一、 产生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社会背景及经济背景 | 第8页 |
二、 金融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经济背景 | 第8页 |
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| 第8-10页 |
一、 ABS的融资结构 | 第8页 |
二、 ABS融资结构的要素 | 第8-9页 |
三、 用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类型 | 第9-10页 |
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 | 第10-11页 |
一、 过手证券 | 第10页 |
二、 资产支持债券 | 第10页 |
三、 转付证券 | 第10-11页 |
第五节 资产证券化收益分析以及风险与规避 | 第11-12页 |
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 | 第12-13页 |
一、 信用增级的作用 | 第12页 |
二、 信用增级的主要形式 | 第12-13页 |
第七节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微观价值 | 第13-15页 |
一、 从发行人角度看证券化的价值 | 第13页 |
二、 从投资者角度看证券化的价值 | 第13-14页 |
三、 证券化对宏观经济、金融体系的价值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中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 中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| 第15-17页 |
一、 证券化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目前巨大资金供求缺口的现状 | 第15页 |
二、 对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三、 资产证券化解决了企业信用不足和融资需求较大的矛盾 | 第16页 |
四、 对解决中国企业间“三角债”的意义 | 第16页 |
五、 对启动国内消费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六、 对基础建设投资的意义 | 第17页 |
七、 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| 第17页 |
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7-21页 |
一、 宏观环境与市场体制已经逐步完善 | 第18页 |
二、 微观基础和市场动力已经具备 | 第18页 |
三、 证券市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| 第18页 |
四、 供需两方面都有着强烈需求 | 第18-19页 |
五、 已基本具备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条件,资产质量和规模有一定基础 | 第19页 |
六、 已具备资产证券化的初步经验 | 第19-20页 |
七、 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 | 第20页 |
八、 资产证券化并非完全没有盈利空间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主攻方向与政策建议 | 第21-33页 |
第一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选择 | 第21-22页 |
一、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| 第21页 |
二、 基础设施项目收费、公共事业费收入和企业出口应收款的证券化 | 第21页 |
三、 跨国界资产证券化运作 | 第21-22页 |
四、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 | 第22页 |
第二节 中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难点 | 第22-29页 |
一、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要求 | 第22-23页 |
二 、 现金流重组 | 第23-24页 |
三、 资产转移和破产隔离 | 第24-25页 |
四、 SPV的功能 | 第25-26页 |
五、 信用评级 | 第26-27页 |
六、 信用增级的实现 | 第27-28页 |
七、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成本 | 第28页 |
八、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监管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政策建议 | 第29-33页 |
一、 实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障碍分析 | 第29-30页 |
二、 具体建议 | 第30-33页 |
(一) 制度方面 | 第30-31页 |
(二) 技术方面 | 第31页 |
(三) 环境方面 | 第31-33页 |
结束语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