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人蕉对瘟病的抗性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12页 |
1. 美人蕉瘟病及其研究情况 | 第7-8页 |
2. 木质素与植物抗病 | 第8-10页 |
3. RAPD分析与抗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筛选 | 第10-11页 |
4.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一部分 病原菌种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| 第12-20页 |
1. 引言 | 第12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2-14页 |
2.1. 培养基 | 第12-13页 |
2.2. 方法 | 第13-14页 |
3. 结果 | 第14-19页 |
3.1. 病原菌形态及种的鉴定 | 第14页 |
3.2. 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4-19页 |
4. 结论 | 第19-20页 |
第二部分 病菌种内菌株间致病力差异 | 第20-28页 |
1. 引言 | 第20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1. 试剂及其配制 | 第20-21页 |
2.2. 仪器设备 | 第21页 |
2.3. 产孢量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4. 致病力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5. DNA的提取 | 第21-22页 |
2.6. PCR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组成 | 第22-23页 |
2.7. 反应体系的混合 | 第23页 |
2.8. 样品上样及电泳 | 第23页 |
2.9. 数据分析 | 第23页 |
3. 结果 | 第23-27页 |
3.1. 产孢量的差异 | 第23-24页 |
3.2. 致病力的差异 | 第24-25页 |
3.3. DNA的提取 | 第25-26页 |
3.4. RAPD扩增结果 | 第26-27页 |
4. 结论 | 第27-28页 |
第三部分 美人蕉品种的抗病性 | 第28-31页 |
1. 引言 | 第28页 |
2. 材料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1. 大田调查 | 第28页 |
2.2. 盆栽接种 | 第28-29页 |
3. 结果 | 第29-31页 |
3.1. 大田调查 | 第29-30页 |
3.2. 盆栽接种 | 第30-31页 |
4. 结论 | 第31页 |
第四部分 不同品种的木质素含量比较 | 第31-36页 |
1. 引言 | 第31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1. 试剂及其配制 | 第31-32页 |
2.2. 植物材料 | 第32页 |
2.3. 测定方法 | 第32-34页 |
3. 结果 | 第34-35页 |
4. 结论 | 第35-36页 |
第五部分 过氧化物酶活及其同工酶测定 | 第36-40页 |
1. 引言 | 第36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1. 试剂 | 第36-37页 |
2.2. 材料准备与接种处理 | 第37页 |
2.3. 酶液提取与酶活测定 | 第37页 |
2.4. 同工酶测定 | 第37页 |
3. 结果 | 第37-39页 |
3.1. 过氧化物酶活性 | 第37-39页 |
3.2.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| 第39页 |
4. 结论 | 第39-40页 |
第六部分 美人蕉品种的RAPD分析 | 第40-42页 |
1. 引言 | 第40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40页 |
3. 结果 | 第40-42页 |
3.1. 基因组DNA | 第41页 |
3.2. RAPD扩增结果 | 第41-42页 |
4. 结论 | 第42页 |
第七部分 形态结构抗病性 | 第42-46页 |
1. 引言 | 第42-43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43页 |
2.1. 扫描电镜制样 | 第43页 |
2.2. 石蜡切片 | 第43页 |
3. 结果 | 第43-45页 |
3.1. 病菌的侵入方式 | 第43-44页 |
3.2. 叶片表面情况 | 第44-45页 |
3.3. 叶片横切面 | 第45页 |
4. 结论 | 第45-46页 |
第八部分 结论与讨论 | 第46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5页 |
1. 美人蕉品种特性表 | 第49-50页 |
2. 病菌RAPD扩增图 | 第50-52页 |
3. 美人蕉RAPD扩增图 | 第52-53页 |
4. 电镜和石蜡切片图 | 第53-5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5-56页 |
参考资料 | 第56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