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

艺舟双辑:理性与直觉--童心之境与20世纪中建筑艺术观念的转变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1-28页
 第一节 学理基点第14-26页
  一 问题的缘起第14-15页
  二 研究范畴的界定第15-18页
  三 文献综述第18-22页
  四 研究目的、意义、主要理路及创新第22-26页
 第二节 研究方法第26-28页
第二章 柏格森“直觉超越理性”与“童心”对艺术的影响第28-43页
 第一节 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的柏格森哲学第29-36页
  一 直觉化生存第29-33页
  二 绵延与童心第33-36页
 第二节 “童心之境”的艺术第36-43页
  一 原始主义的呼唤第36-39页
  二 艺术大师的回归第39-41页
  三 现代主义的思潮第41-43页
第三章 儿童视角的空间感受第43-53页
 第一节 欧氏空间和拓扑首位第43-50页
  一 对简单几何语言的偏好第43-44页
  二 自由想象与自我中心的心理第44-47页
  三 拓补首位的思考第47-50页
 第二节 儿童的生命精神与幼态持续机制第50-53页
  一 进化与生命第50-51页
  二 发展心理学与幼态持续第51-53页
第四章 童心之境与现代主义前夕建筑空间形式构成的契机第53-83页
 第一节 童性与现代派绘画、立体主义(儿童倾向)第56-65页
  一 印象主义的自然直觉第56-58页
  二 现代派大师的儿童倾向第58-65页
 第二节 童性与表现主义、现代主义建筑风格(几何形态)第65-79页
  一 表现主义建筑的特例第65-69页
  二 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手法第69-79页
 第三节 童性与未来主义、纯粹主义(意义与形式)第79-83页
第五章 童心之境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空间审美态度的转变第83-136页
 第一节 童性与前期创意(个人经验)第84-101页
  一 儿童特殊的自由想象第84-86页
  二 “反现代设计”的混搭拼接第86-88页
  三 偶然与无序的形体堆叠第88-92页
  四 纯粹直觉的空间探索第92-99页
  五 游戏的语境第99-101页
 第二节 童性与拓补空间(自身与环境的关系)第101-118页
  一 儿童独有的拓补情结第101-106页
  二 拓补心理与空间设计第106-118页
 第三节 童性与乌托邦空间(泛灵性与潜意识)第118-136页
  一 儿童神奇的万物有灵第118-121页
  二 过渡期的“乌托邦”批判第121-126页
  三 空间的意志、技术与实在论第126-128页
  四 “伊托邦”的当代神话第128-136页
第六章 童心之境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空间生命精神的深化第136-169页
 第一节 童性与自然媒介(空间的生态倾向)第137-150页
  一 童心之境的自然无为第137-139页
  二 空间中主体的自然倾向第139-142页
  三 空间客体的自然化第142-150页
  四 环境伦理第150页
 第二节 童性与空间生命(空间的生命意义)第150-159页
  一 童心之境的生命赞歌第150-152页
  二 单体空间的再度激活第152-155页
  三 依循建筑质料的属性第155-157页
  四 景观的生命性第157-159页
 第三节 童性与空间精神(空间的“幼态持续”)第159-169页
  一 童心之境的幼态回归第159-162页
  二 有机的设计进程第162-163页
  三 童性的通感与空间“幼态持续”的终极对话第163-169页
第七章 童心之境的“三个维度”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第169-177页
 第一节 童性中“真”之维度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——按需求真第169-171页
 第二节 童性中“美”之维度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——质朴移情第171-174页
 第三节 童性中“善”之维度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启示——幼态持续第174-177页
结语 建筑空间——生命直觉的构建第177-179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79-184页
图片来源第184-188页
后记第188页

论文共1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主人的居处:“看”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
下一篇:中心性与开放性--中国城市雕塑未来发展展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