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2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29-3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29-30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30-32页 |
·研究的主要思路、方法、概念界定 | 第32-36页 |
·论文主要思路、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主要概念界定 | 第33-36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36-37页 |
第二章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| 第37-47页 |
·城市雕塑的概念 | 第37-41页 |
·城市雕塑及相关概念区分 | 第37-39页 |
·城市雕塑题材与雕塑类型归纳 | 第39-41页 |
·城市雕塑建设与城市文化 | 第41-46页 |
·城市与文化 | 第41-44页 |
·城市雕塑的文化属性 | 第44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与"中心性"来源 | 第47-55页 |
·城市雕塑"中心性"的来源 | 第47-51页 |
·早期城市雕塑的"中心性" | 第47-50页 |
·城市雕塑"中心性"范例 | 第50-51页 |
·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演进 | 第51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"开放性"理论的形成 | 第55-86页 |
·中国城市雕塑的理论转变 | 第55-61页 |
·"城市雕塑"理论的确立 | 第55-56页 |
·城市雕塑研究的发展 | 第56-57页 |
·新时期的城市雕塑理论 | 第57-61页 |
·“公共艺术”概念的引入 | 第61-66页 |
·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特质 | 第61-63页 |
·融入城市生活的艺术 | 第63-66页 |
·国外城市雕塑的范例 | 第66-69页 |
·纪念性城市雕塑的典范: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| 第66-67页 |
·用公共艺术打造城市:巴塞罗那北站公园 | 第67-68页 |
·空间与艺术的完美结合:芝加哥千禧公园 | 第68-69页 |
·"开放性"理论建构 | 第69-85页 |
·雕塑规划与城市整体艺术形象建构 | 第69-71页 |
·创作手段 | 第71-74页 |
·评判标准与评价机制 | 第74-82页 |
·资金来源及制度建设 | 第82-85页 |
·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五章 城市美学与城市雕塑"开放性"理论 | 第86-103页 |
·城市雕塑的美感建构 | 第86-91页 |
·城市雕塑美的内容 | 第87-89页 |
·城市雕塑美的外在形式 | 第89-91页 |
·审美心理与城市雕塑设计 | 第91-94页 |
·城市雕塑审美的初始阶段(审美注意的形成) | 第92-93页 |
·城市雕塑审美的高潮阶段(感知与精神的愉悦) | 第93页 |
·城市雕塑审美的感悟阶段 | 第93-94页 |
·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视觉秩序创建 | 第94-101页 |
·视觉秩序的理性建构 | 第97-99页 |
·视觉秩序的感性认知 | 第99-101页 |
·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第六章 北京中心城城市雕塑的"开放性"规划研究案例 | 第103-121页 |
·城市雕塑规划的理论基础 | 第103-107页 |
·城市雕塑规划的概念与内容 | 第104-105页 |
·城市雕塑规划的作用 | 第105-107页 |
·北京城市雕塑现状评析 | 第107-113页 |
·北京城市雕塑的成就 | 第108-109页 |
·北京城市雕塑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| 第109-111页 |
·北京城市雕塑的不足 | 第111-113页 |
·北京城市雕塑主题策划 | 第113-114页 |
·北京城市雕塑题材选择的标准 | 第113页 |
·进一步的规划安排 | 第113-114页 |
·北京城市雕塑的政策建议 | 第114-119页 |
·制度建设 | 第114-116页 |
·公共意识 | 第116-117页 |
·实施建议 | 第117-119页 |
·后期管理与维护 | 第119页 |
·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结语 | 第121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29页 |
附录 | 第129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