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动态仿真设计方法研究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轨道交通枢纽设计研究状况 | 第12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| 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特征及静态设计方法 | 第18-25页 |
| ·枢纽内通行设施及客流特征 | 第18-20页 |
| ·出入口 | 第18页 |
| ·闸机 | 第18-19页 |
| ·楼梯 | 第19页 |
| ·自动扶梯 | 第19-20页 |
| ·通道和自动步道 | 第20页 |
| ·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静态设计理论及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枢纽规模控制 | 第21-23页 |
| ·设施能力控制 | 第23-24页 |
| ·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3 动态仿真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计适应性 | 第25-40页 |
| ·动态仿真技术及特点 | 第25-27页 |
| ·系统仿真的基本内涵 | 第25-26页 |
| ·动态仿真的技术特点 | 第26-27页 |
| ·轨道交通枢纽的动态仿真设计方法适应性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轨道交通枢纽的仿真实体 | 第27页 |
| ·轨道交通枢纽实体的仿真适应性 | 第27-29页 |
| ·动态仿真技术的比较优势 | 第29-31页 |
| ·静态设计方法特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动态仿真技术特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两种主要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的微观分析 | 第31-39页 |
| ·乘客交通冲突 | 第31-33页 |
| ·乘客排队现象 | 第33-39页 |
| 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4 基于流线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流动态仿真方法 | 第40-54页 |
| ·枢纽客流动态仿真概述 | 第40页 |
| ·正常运营情况下乘客流空间分布的仿真 | 第40页 |
| ·危险状况发生时乘客流紧急疏散的仿真 | 第40页 |
| ·枢纽客流仿真基本步骤 | 第40-43页 |
| ·实体建模 | 第41-43页 |
| ·动态仿真调试 | 第43页 |
| ·输出结果分析 | 第43页 |
| ·基于动态仿真方法的客流流线拓扑网络构建 | 第43-53页 |
| ·节点的OD网络 | 第44-45页 |
| ·节点的集合描述 | 第45-47页 |
| ·节点的决策属性 | 第47-50页 |
| ·流线的拓扑架构 | 第50-51页 |
| ·模型的空间OD矩阵算法 | 第51-53页 |
| ·仿真的过程中乘客对路径决策的微观解释 | 第53页 |
| 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5 案例验证 | 第54-70页 |
| ·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 | 第54-55页 |
| ·客流微观仿真工具STEPS | 第55-57页 |
| ·STEPS简介 | 第55-56页 |
| ·基本假设 | 第56-57页 |
| ·案例 | 第57-68页 |
| ·整体疏散能力仿真 | 第57-61页 |
| ·乘客空间分布仿真 | 第61-68页 |
| ·小结 | 第68-70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70页 |
| ·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70-71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4-76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