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IS在八达岭林场风景林树种选择与配置中的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综述 | 第9-17页 |
·GIS 在树种选择与配置中的应用 | 第9-10页 |
·风景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| 第10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树种选择与配置的生态学原理 | 第11-13页 |
·树种选择与配置的原则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17-23页 |
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7-20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7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7-18页 |
·气候 | 第18页 |
·水文 | 第18页 |
·土壤 | 第18页 |
·植被 | 第18-20页 |
·社会经济条件 | 第20页 |
·森林资源状况 | 第20-21页 |
·风景林资源现状分析 | 第21-23页 |
3 数据处理 | 第23-28页 |
·数据的获取与整理 | 第23-24页 |
·基础数据的收集 | 第23页 |
·应用软件的选择 | 第23页 |
·栅格数据获取 | 第23页 |
·矢量数据获取 | 第23页 |
·属性数据获取 | 第23-24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4-28页 |
·栅格数据处理 | 第24-25页 |
·矢量数据处理 | 第25-26页 |
·DEM 的构建 | 第26-28页 |
4 GIS 空间分析 | 第28-39页 |
·数据准备 | 第28页 |
·地形地势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坡度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坡向分析 | 第29页 |
·高程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提取山脊、山谷线 | 第30-31页 |
·可视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通视性分析 | 第31页 |
·可视域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景观敏感度分析 | 第32-37页 |
·坡度景观敏感度 | 第32-33页 |
·距离景观敏感度 | 第33-34页 |
·视域几率景观敏感度 | 第34-35页 |
·综合景观敏感度 | 第35-37页 |
·研究区细班区划 | 第37-39页 |
5 风景林树种适宜性评价 | 第39-48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39-41页 |
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| 第39-40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0页 |
·层次因素单排序值计算 | 第40-41页 |
·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| 第41页 |
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1-45页 |
·因子选取的原则 | 第41-42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2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2-44页 |
·评价指标的量化 | 第44-45页 |
·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45-47页 |
·分析 | 第47-48页 |
6 风景林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 | 第48-50页 |
·景观敏感度I 级区 | 第48-49页 |
·景观敏感度II 级区 | 第49页 |
·景观敏感度III 级区 | 第49-50页 |
7 结论与讨论 | 第50-51页 |
·结论 | 第50页 |
·讨论 | 第50-51页 |
附表 | 第51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导师简介 | 第64-65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