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观点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本文结构 | 第11-12页 |
·几个重要概念 | 第12-14页 |
·公共治理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·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| 第13页 |
·硬法与软法 | 第13-14页 |
2 信访制度回溯及其特征 | 第14-21页 |
·信访与信访制度 | 第14-16页 |
·“信访”的由来 | 第15页 |
·信访活动与信访制度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·我国信访制度回溯 | 第16-20页 |
·信访制度的历史溯源 | 第16-17页 |
·社会主义信访制度的沿革 | 第17-20页 |
·社会管理的实践需求:一个简单的总结 | 第20-21页 |
3 信访人,地方政府和国家的利益博弈——信访制度的现代境遇 | 第21-28页 |
·信访人的信访技巧 | 第22-24页 |
·以法寻权 | 第22-23页 |
·“缠”、“闹”和以命抗争 | 第23-24页 |
·地方政府的应访技巧 | 第24-26页 |
·捂下瞒上 | 第24页 |
·“软”措施和“硬”措施 | 第24-25页 |
·频繁的打击报复 | 第25-26页 |
·国家的处境 | 第26页 |
·信访博弈的原因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司法成本高而实际效果弱使弱势群体热衷信访 | 第26-27页 |
·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强烈的轻讼意识 | 第27页 |
·传统的清官意识是信访制度存在的精神依据 | 第27-28页 |
·信访工作排名制让地方政府身处尴尬境地 | 第28页 |
4 去留两彷徨——信访制度的困境 | 第28-35页 |
·有关信访的部分数据 | 第28-29页 |
·存与废:数据的相异解读 | 第29-30页 |
·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30-31页 |
·现实基础 | 第31页 |
·法律基础 | 第31-32页 |
·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·信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制度的含义 | 第33页 |
·制度供求的成本收益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信访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| 第34-35页 |
5 公共治理模式下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 | 第35-43页 |
·公共治理模式下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 | 第35-36页 |
·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 | 第35页 |
·自下而上的公权力监督机制 | 第35-36页 |
·中国特色的权利纠纷解决机制 | 第36页 |
·公共治理模式下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途径 | 第36-37页 |
·保证信访制度完善途径实现的配套措施 | 第37-43页 |
·构建软硬法合力的混合工作机制 | 第38-41页 |
·培育公民社会,促进第三部门积极参与信访活动 | 第41-43页 |
结束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
详细摘要 | 第48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