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1 数学交流概述 | 第8-21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8-13页 |
·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交流的重视 | 第8-10页 |
·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数学交流的关注 | 第10-11页 |
·从数学学习的本质和现代社会发展看数学交流的双重价值 | 第11-12页 |
·我国中学数学课堂中数学交流的现状值得深思 | 第12-13页 |
·数学交流及其有效性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16-21页 |
·心理学基础 | 第16-18页 |
·社会学基础:交往互动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信息论与传播学 | 第19-21页 |
2 数学交流及其有效性的理论构建 | 第21-29页 |
·数学交流及其有效性定义 | 第21-23页 |
·数学交流的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·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| 第22页 |
·有效交流 | 第22-23页 |
·课堂数学交流的层次结构 | 第23-26页 |
·课堂数学交流的微观结构—IRE模式 | 第23-25页 |
·课堂数学交流的中观结构—交流体 | 第25-26页 |
·课堂数学交流的宏观结构—交流链 | 第26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6-2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3 中学课堂中数学交流的有效性研究 | 第29-42页 |
·课堂数学交流的整体效应—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29-37页 |
·数学交流有效性的三维模型(T-S-E) | 第29-30页 |
·数学交流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| 第30-33页 |
·个体评价者的评定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群体评价者的评定方法 | 第34-37页 |
·课堂数学交流的局部分析—语言分析方法 | 第37-42页 |
·语言交流流程图的建立 | 第37-39页 |
·语言交流分析 | 第39-42页 |
4 中学课堂中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提升 | 第42-47页 |
·创设积极互动的交流环境 | 第42-43页 |
·提供宽松、无干扰的交流环境 | 第42-43页 |
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| 第43页 |
·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 | 第43页 |
·选择有意义的交流主题 | 第43-44页 |
·交流主题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 | 第44页 |
·交流主题对学生来说应当是有意义的 | 第44页 |
·采取恰当的数学表示与表达 | 第44-45页 |
·采取多样的数学表示形式 | 第44-45页 |
·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| 第45页 |
·注重数学交流中的元认知 | 第45-47页 |
·评价他人 | 第46页 |
·自我反思 | 第46-47页 |
5 结束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7页 |
附录A: 函数的概念交流教学的课堂实录 | 第50-56页 |
附录B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